让教于学:不妨上一堂数学“慢”课

2021-11-04 11:43陈群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学策略数学

陈群

【摘 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详细讲解往往会束缚和限制学生的“学”,使得教学表面上热闹、高效,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有时不妨依据学情上一堂数学“慢”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自觉、自发地进行观察、体悟,真正体现“生本”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慢”课 以生为本 教学策略

一、缘起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节奏太快,学生根本就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因为课堂上没有听懂,很多内容没有及时掌握,在做作业时就无从下笔,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1.课需要那么快吗

前不久,笔者作为青年教师汇报课的评委连续听了几节数学课,涵盖了小学低、中、高年级,这些数学课都有清晰的流程、流畅的环节、丰富的内容。一堂课听下来,感觉节奏很快,教师的语速、学生的表达、练习的速度,常常让听课的教师都来不及记录。课后与其他听课教师交流,大家也不约而同有这样的感觉:“整节课,我只听到了快、快、快!”

2.课需要按照流程走完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强调节奏要快,思维要迅速,最好还要容量大,能在40分钟里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全部上完,甚至连拓展部分都能完成。放眼目前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后,能跟上课堂节奏,但是学得又怎么样呢?学生的数学技能真的提高了吗?学生的数学素养真的得到发展了吗?

3.课堂教学节奏可随学情改变吗

笔者时常在想,现在的数学课堂是不是真的太赶了?能慢一点吗?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吗?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会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通常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执行教学预案时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纵观大部分的数学课堂,看似“以生为本”,恰恰泛化了学生思维,忽视了知识本质,只是浅显的追求速度、追求内容、“走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想要的吗?

二、剖析:数学课为什么“越上越快”

“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够深入仔细,教学如蜻蜓点水般匆匆而过;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必定无法学得透彻,长此以往或将导致学生整体思维能力低下,数学的敏感力钝化,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这种做法就是对“以生为本”的弱视。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研读随心所欲

教师在备课前必须细致研读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然而,部分教师对于整节课或某个教学环节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缺乏清醒、准确的认知,没有了然于心。对于教学目标,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深刻理解“目标”,怎能围绕目标设计呢?一味求快、走马观花式的研读是万万不能的。

2.学情凭空想象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实质性的了解和把控,这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反映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还体现了教师是否切实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再好的教学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情,也只能是徒劳一场。然而,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就没有研究学情,只是想当然,这样脱离实际的“教学预案”实施后的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3.教学信马由缰

虽说教有法,但无定法。但很多教师由于备课不够扎实,教学也只是信马由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堂预设环节,把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匆匆带过,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运用、巩固内化、形成能力的时间十分有限。

4.课堂热闹非凡

观察课堂,笔者发现“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类似环节较多。教师抛出问题,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期望得到预设的回答,学生为了迎合教師的教学,开始匆忙寻找问题的答案,沾边就举手作答,只言片语。如果一个学生答不到位,就马上请其他学生补充,或者反复强调问题,甚至急着去提示。数学课,很少听到有“留白”“静思”的时间,课堂气氛是挺活跃,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吗?

三、寻策:让课堂“慢”下来

课堂怎样才能“慢”下来?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的每个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备课环节:带着“三问”去备课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什么?(2)教材怎样编排的?(3)如何在旧知、新知、学生思维发展之间“架桥铺路”?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等式与方程”为例:

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带着以上“三问”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将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性资源”也不会手足无措,能做到有张有弛、从容应对。

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本上,设计了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学生已经能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时,课堂上有个学生突然举手,说给大家出个题:请大家用今天的知识表示数学老师的电话号码。

小组交流时,教师非常“舍得时间”,慢下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学生对于0~10这些数的表达多种多样,精彩极了。分享时,大家踊跃发言。如说到数字“6”时,学生的表达如下:

生1:它是一个偶数,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3。

生2:猜,它是一个完美数!

生3:它正过来看是合数,反过来看还是合数。

课后,笔者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她表示这一教学环节原本是没有的,而是在这里只安排了一个说说生活中的质数和合数的环节,她没想到学生已经会现场编题了,她也认为这个生成性资源真的很精彩!事实上,这也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学生提问、质疑,舍得留出时间使数学课“慢”下来有关。

2.上课环节:带着“三问”进课堂

(1)学生听懂了吗?(2)思维力如何?(3)主动性怎样?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个有待发展的人。教师的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情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为目的,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教师以复习“学过了哪些数”导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有一个学生说:“在下载电脑游戏的时候,电脑屏幕上面会跳动着百分数。”教师马上导入“如何理解下载中的百分数”这一话题,如“已下载75%”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教师巧妙地点播,无缝链接了本课的新授内容“百分数的意义”,相当精彩。

这个环节,笔者观察到了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师在此处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充分让学生交流对“百分数的认识”,这对于优化课堂后半部分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从学生中来,为学生所用的教学设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并没有影响课堂节奏。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担当。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一味地求快,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该放慢节奏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慢一点,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慢一点,让学生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慢一点,让学生有时间消化整个知识体,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思维的快乐与魅力。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教学策略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