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伟
摘 要: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音乐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将声势律动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教学;音乐课堂;音乐魅力
声势律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它有机结合了音乐和舞蹈,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音乐的效率。声势律动还可以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让学生熟练掌握音乐谱和音乐节奏,达到看谱即唱的水平。
一、声势律动对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声势律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系统化地锻炼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声势律动的教学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大脑会随着听到的音乐及时做出反应,身体随之律动。这样的训练过程,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联想,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在声势律动的长期教学中,学生的反应能力会不断提高。因为声势律动是针对学生对音色、音高、旋律的掌握来进行专项训练,通过这些专项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会不断提升,最后达到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和停顿来调整身体动作,反应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3.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相比小学时期而言有较大的变化,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更敏感,也逐渐产生了自己独特而广泛的个人兴趣以及丰富的思维方式,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与期待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因此,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对音乐的听力和辨析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初中时期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喜欢积极发言、勇于表现,这会使得初中音乐课堂较为沉默,也变得无趣,声势律动的应用正好弥补这个不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促进学生的身心平衡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以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较于枯燥无趣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初中生会更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堂。中学时期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最强烈的时期,声势律动的科学融入让课堂变得有个性,能最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青春舞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播放轻快的音乐、展示飞翔的小鸟、裙摆舞动的小姑娘的图片作为课前导入,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状态,将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都调动起来,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调节好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身体随着音乐摆动,心灵随着音乐进入轻快明亮的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可以观察学生身体摆动的节奏,适当纠正,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节奏,也可以做示范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节奏律动来体验和掌握音乐知识及技能
节奏的律动是音乐教学之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在律动过程,每个相关的节奏都有律动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和理解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运用自然的节奏和律动,在教学中运用听、说、唱等环节,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结合欣赏手段,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拍手、拍肩、摇晃等,锻炼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让学生模仿纤夫拉纤的动作,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歌曲的情感,感受俄罗斯底层人民在沙俄统治时期艰难的生活。
3.通过声势律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觉
在音樂的学习和欣赏中,学生的听力直接影响着对音乐的学习和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来培养学生的听力。而音乐学习的关键是在于对音色、音高、旋律的记忆,因此,学习之前,教师可以以乐谱为基础,让学生熟记乐谱,然后进行浅唱练习,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身体摆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掌握程度。如在《森林之歌》的学习中,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在课上唱出来,并随着节奏摆动身体或击掌拍肩,然后由教师对表演的学生进行纠正,让学生对听觉的掌握更上一层楼。
音乐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理想,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银泉.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读与写,2015(19).
[2]钱璐.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5(40).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