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1-11-03 09:09卢学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史料实证运用策略

卢学峰

摘要:历史研究是通过历史真相对第一手史料进行搜集、辨析挑选、解释实证,而后提取史实、印证结论。“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怎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为此,就 “史料实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作出相应探讨。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史料实证就是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科学的辨析论证,并运用搜集到的可信可靠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和辨析各种史料的能力,在史料搜集过程中发现有用信息,通过辨析来判断史料能否作为实证的证据,进一步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相关史料形成自己的史论或生成新的想法,多维度地去了解历史,帮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实证意识 。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缺失

巧用史料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把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变成升腾跌宕的史料探究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为历史课堂教学增加无限的活力和魔力,增加历史课堂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然而在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看似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在遇到史料时往往无法认真研读辨析,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同学做题时根本不读史料,史料对其来说可有可无,更谈不上对史料进行辨析,也就谈不上运用已有的史料去进行实证来答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史料时,一部分学生哪怕看似在认真阅读,思考后首先回答的仍然是书本上结论性的语句,并不能依据所提供的史料情境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这就表明学生还未真正形成运用史料来进行实证并得出结论的意识,这种史料实证意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史料运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史料实证”教学方法淡薄

学生“史料实证”意识虽然很重要,但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意识仍然是比较淡薄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增强自己的史学素养,提高自己“史料实证”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史实,增强其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另外,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历史课堂上,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中要注意选用恰当的史料,挖掘史料中隐藏的价值,真正做到史论结合,从而树立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

(三)中考命题“史料实证”日趋重视

深化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落实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这也是历史学科中考命题的导向。由于考试这种特殊形式,很难考查学生如何搜集史料辨析史料的过程,但是可以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去考查学生是如何分析史料并从中获得有用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因此近几年来,中考历史与社会学科非常强调“历史材料”“历史情境”的创立和运用,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史料的运用上,有实物资料、文献史料、表格、柱状统计图等各种形式,并且题题是材料,既显示能力立意,更突出素养立意。例如2020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卷中选择题的11、14、16题,以及材料解析题32题、33题的第一小题都特别强调学生运用已有史料对题目做出辨析,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改革日趋明显,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从初一开始就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真正做到“论从史出”。而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绝不是靠单纯地死记硬背就能够形成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加强方法的指导。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加强学生的 “史料实证”的运用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二、“史料实证”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不同的历史史料依据类型一般分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是通过别人讲述历史来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口述资料的真相不易见,但这类资料多用于无文字记录时期的研究,在实际运用中不得不珍惜这类资料。文字史料是通过相关的历史记载来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实物史料一般是历史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际物品,比如古董、器皿、字画等,这一类资料的特点在于直接性。

(一)运用实物资料还原历史场景求证历史史实

实物资料在历史教科书中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对于初中生而言图片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对实物资料的运用要以具体内容为线索,更好地发挥实物资料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对史料求证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历史核心素养。

1.巧用实物资料还原历史场景

如在《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条件时,教师出示“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深入工人中间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师通过这张遗址的图片激发学生去求证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来论证知识分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史料的搜集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就呈现出这样的一个历史场景:工人阶级围绕着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史料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对教材图片的历史解释能力。

2.利用实物资料求证历史史实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实物资料自身的价值,教师要深入挖掘实物资料的使用价值,让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并学会如何选择史料。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时,为了更好地拓展教学内容、挖掘实物资料图片信息,满足学生对历史史实的需求,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大胆地整合教材内容,在一开始就出示了教材中“罗马废墟出土的汉朝丝织品”的图片,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罗马废墟中会出土汉朝的丝织品?何时我国与罗马有贸易来往?是怎样往来的?为什么能够往来?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迫使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印证了在西汉开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中国与西方有了贸易,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欧洲(古罗马)的历史史实。

(二)善用口述资料补充历史与实物、文献资料互相印证

口述资料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产物,它们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等。它们是对实物、文献资料的有效补充,有了它们就能与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互相印证,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如在讲述“传说中黄帝和炎帝的发明”时提到炎帝会制作陶器,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这些出土的文物充分证明了当时有较高的制陶技术。这样通过实物资料印证了炎帝发明的传说中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同时也要明确口述资料不能代替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需要对口述资料进行多方的辨析和论证。

(三)提供史料实证索引,提高史料求证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求证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对所求证史料进行多方面的探查和索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教导学生站在客观角度去评价历史,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比如在评价秦始皇这一人物时,不能只单单看到史料记载他大兴土木、修建长城使百姓民不聊生就称呼他为暴君,还要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这些史料。秦始皇修建长城、与匈奴作战这些事本身是为了百姓和国家好,一旦做好了就能有效地抵御外敌、保家卫国,但是他却在最该休养生息的时间里征兵赋税,最终导致了百姓民不聊生、国家内乱不止以致灭亡的局面。因此,想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就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求证史料,从而更好地理解史料,形成正确的史观。

三、“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初步成效

(一)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

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提到“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那么曹魏又是如何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的呢?学生通过查找有关书籍和上网搜索搜集到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

史料二: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懂得要印证一个史论,就需要去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多角度去求证这个史论。

(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

出示材料: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如下)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变化的原因。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认真地看了表格的标题,标题是“1913—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那么表格中1913—1925年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下降还是上升了;是一直下降的还是一直上升的,还是有升有降);其次学生思考在1913—1925年苏俄(联)发生了哪些重大事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最后学生讨论这些事情与苏俄的粮食产量升降有没有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从学生对这一类题的解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史料求证能力

学生在阅读和求证史料的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些史实:

从“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得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从“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得出“学生高举旗帜(高喊口號)”;从“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得出“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在该题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每一个史论都是从史料中获得的,也就表明学生懂得如何去求证史料,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四、“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反思

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的,学生在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对史料的搜集与阅读存在一些困难;对史料的辨析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无法对史料的价值进行深层次的利用,停留在史料表象,无法透过表象挖掘本质;无法把史料和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无法通过史料来实证史实等一些问题。

因此,在“史料实证”意识培养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当好指路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搜集、辨析、总结和使用各种史料,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培养和开发学生利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

总之,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史料,学习历史的重要态度是实证。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是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如何灵活运用合理的史料,培养学生搜集、辨析、实证史料的意识,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 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2]汤金波.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D].扬州:扬州大学,2014.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史料实证运用策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