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玉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不能局限于智育教育,要想培养出契合社会需求的服务、管理人才,必须要发挥德育管理价值,促使高职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面对日益提高的社会人才招收标准,高职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更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思想品质等,真正成为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强的学生。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班主任承担着重要的管理职责和使命,这就需要在管理中渗透德育元素,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技术人才。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进入高职发展阶段后,学生接触的活动、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就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发展压力,在快节奏的生活、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人素养、品德和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尽管当前高职学校对德育教育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德育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性不足。同时,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中,具体形式和手段缺乏强烈的吸引力,难以让大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再者,班主任的德育方式往往以说教方式开展,学生个人的主动接受意愿不足,学生很难与班主任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碰撞,很难形成完善的价值体系和德育观。因此,本文结合管理实际,对班主任管理中德育渗透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设置主题班会,提高思想品质
首先,在理论指导层面。在往常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班会活动多由班主任开展,且主题内容、活动是按照学校和班主任实际开展思想活动。但是,由于班主任多采取说教方式进行活动组织,或直接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感悟真实实例中的主题思想。尽管这一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影响,但很难保证每名学生的内心都能受到触动。因此,班主任教师要从固定的育人方式、风格中走出,开展系列化的学生自由组织班会,让学生成为参与德育的主体,打造更多契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形式。对此,教师可以预先通知学生主题内容,让班委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准备。比如,学生可以开展以“难忘南京”为主题的故事会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故事分享、表演活动,邀请班主任参与观看。在学生组织和开展班会活动时,班主任可以对活动情况、过程、学生反馈进行评价,并围绕各个学生展示、表演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德育内容进行延伸和解读,促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二、树立榜样模范,提高德育实效
首先,树立先进的榜样。在班主任管理中,榜样的树立对德育效果的加强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开展德育类实践活动时,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树立个人榜样、选取学生优秀榜样,促使学生内心的模仿、竞争意识得到激发,使其向正面的行为学习,促使其得到良好发展。比如,在班级出现道德、卫生、学习等方面的模范时,教师要通过公开表彰、表扬等方式,让学生内心对榜样产生信任感、崇拜感,自觉地学习榜样身上良好的品德、品质。其次,为了强化德育管理效果,班主任应从班级管理角度切入,通过组织班委会活动,共同制定和完善德育模范推选细则,并制作德育榜样排名表。然后,在具体实施中,参与排名竞争的人选需要在班委会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下参与纪律方面、卫生方面、课程方面的考核,以一个月、三个月为周期进行综合考核。通过定期推选德育模范,能够唤醒学生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意识,以更高的标准约束各方面表现。
三、结合专业实际,培养职业道德
首先,专业发展和职业就业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学习要求,将职业领域的道德标准、规范纳入“工匠精神”范围,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自觉地吸收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同时,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QQ等平台搭建“做大国工匠”专业讨论群,定期向群内推送、宣传职业道德内容,不断地完善学生职业知识体系。其次,班主任应根据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联合专业教师共建职业道德资料库,搜集专业领域的人物模范,如大国工匠、优秀先锋等人物案例,在课内、课外穿插相关案例视频,让敬业、创新、专注等品质深入到学生内心。比如,针对学前专业学生,班主任可以列举正面、反面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人物的行为是否合理,并思考職业道德对自身职业道路的影响。通过加强德育与专业课程、职业发展的联系,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职业道德内涵,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品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德育管理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融合,是促进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时刻关注道德教育内容,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德育元素,通过创新班会活动形式、推选德育榜样、拓展职业内容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实践中自觉提升个人修养,成为道德水平、专业水平高的综合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丹.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探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0(27):79-80.
[2]邢国新.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探究[J].才智,2020(1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