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丁 马昕瑶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推广,语文测评出现了三个新动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从机械问答走向情境创设。发挥语文测评的导向功能,撬动语文教学变革的杠杆,有利于形成语文测评和语文教学的合力,推动语文学科育人方式变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测评;素养本位;教考一致;情境创设
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纸笔测验作为当前被普遍采纳的主要课程评价方式,应当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选拔等多种功能。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教考分离思想主导,考试评价难以真正发挥教学诊断的功能。随着语文统编教材在全国各个省市逐步使用推广,“教学考一致”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教学考一致”应当且必然成为趋势。
作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阶段性教学的检测,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1](简称2021年南京市高一上期末卷)的命题紧扣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很好地回应了“教学考一致”的呼声,并表现出了语文测评的三个新动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从机械问答走向情境创设。教学与测评本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彼此关联,如图1所示。
一、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后,语文测评的第一个改革新动向就是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语文测评要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应试之风。因此,考试命题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察目标,依据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发展水平。[3]
很多学校在高一时就拿高三试题训练学生,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导致语文教学的应试化和边缘化。语文素养来自于积累,积累来自于常规化教学。素养本位的命题导向,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題的能力,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21年南京市高一上期末卷明确指向高中起始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和核心素养养成。这份试卷并没有过早按照高考套路命题,在结构布局和考点设置上均显创意十足、立意颇高,是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来命题的标杆样卷。将这份试卷的考点按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指标进行切分,大致如表1。
试题命制去“高三化”,注重课内关联课外的选材组合和内容链接,给高中起始段学生树立了语文学习的正确导向:立足课内,注重积累,培养习惯,学会迁移,提高素养。试题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符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以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为主,同时涵盖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例如试卷的第1、5、9、10、11、15、20、2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基础素养。例如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测评,以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为载体,将《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呐喊·阿Q正传》和《技术、性别历史》三个节选文本有机组合。其中第4题:有同学提出,如今已经进入“后乡土时代”,但重修家祠、家谱现象越来越多。请对这一现象说说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这一设问答案开放,解题的背景知识依托学生对《乡土中国》阅读的整体感知,但不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就社会现象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又如第19题:请运用文中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赏析丰子恺的画作《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题目的命制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颇有“语文味”。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然后要能辨析文章观点,最后要在看懂丰子恺这幅画的基础结合文章观点加以欣赏和解读。这两道题很有区分度,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对标学业质量水平的较高层级: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及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2021年南京市高一上期末卷命题坚持素养本位,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渐进性、积累性和持续性。
二、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后,语文测评的第二个改革新动向就是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强调:“现在语文教材统编了,高考命题也要考虑与教材的改革同步,涉及教材的内容可以少一点,但也应当有一定的比例。”[4]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奉行的是教考分离思想。很多学校从高一第一次月考开始就完全仿照高考试题命题,考试内容几乎脱离教材。教与考如同两张皮,学生过早陷入语文的应试泥沼。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统编教材的使用事关国家事权。很多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脱离教材教学去独立命题,这根植于学校师生们急功近利的应试思维。高中语文教考分离,败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高中语文的学科地位和教学生态。对此,温儒敏认为,还是要体现“教—学—考”一致性的原则,期中、期末考试不能轻易“套路”高考,考试的主要内容应出自教材,起码有70%与统编教材的学习有关。[5]
2021年南京市高一上期末卷很好地遵循了教考一致的命题原则,如表2。
这份试卷由南京教研室领衔,有五名来自南京市重点高中的一线语文教师参与命制,遵循教考一致的常态化测评原则,旨在引导学生和教师立足教材,关注课堂。通过对试卷考点与教材内容关联情况的微观考察发现,这份试卷在教考一致的测评导向方面有三条经验值得学习:
第一,直接考查教材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例如文学类作品阅读材料《故都的秋》直接来自教材,试题考点设置分别为书写汉字与拼音、分析关键语段的作用、品析精美语句的表达效果、探究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第二,阅读选材以课内关联课外形式,注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迁移能力。例如文言文阅读材料将课内文本《师说》与课外文本《古文笔法百篇》组合,二者在文章内容上互为阐发,考点设置兼顾课内外。又如诗歌鉴赏题《雨晴》选材出课外,但其作者和写作背景与课内诗歌《登高》相同,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漂泊西南夔州时所作。
第三,写作命题综合考查对教材写作任务和专题探究学习的落实情况。例如大作文要求以“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记叙文,恰好对标必修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写作要求:写人写事要关注细节。而微写作和大作文的命题语料涉及成语误用和词语解释,对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专题探究“词语积累和词语运用”。
总之,这份试卷旨在通过教考一致的测评导向,增强师生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语文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从机械问答走向情境创设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后,语文测评的第三个改革新动向就是从机械问答走向情境创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6]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個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7]
2021年南京市高一上期末卷的命题努力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情境任务创设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如表3。
第一,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8]例如诗歌鉴赏题选用了杜甫《雨晴》: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题下注释提醒学生“此诗为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漂泊西南夔州时所作”,命题设置意在引导学生涵咏诗歌,抓住关键诗句,从表现手法入手,体会诗人的故国之思和漂泊之苦。又如大作文,要求学生以“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记叙文。题干给出的“味道”的三个义项即滋味、趣味、意味,意在引导学生从思想、精神层面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个人体验情境的创设旨在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典型思想情感[9]。
第二,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10]例如试卷第1题以班级期末语文学习交流活动中同学的两段发言摘录这一情境任务作为命题的载体,综合考察语言文字运用,引导学生用整体的眼光来审视必修上册教材主要单元的人文主题。例如2—4题设置了班级举行以“家族:差序格局的中心”主题的《乡土中国》研讨会的情境任务,综合考查学生对学术著作核心概念的归纳概括能力、运用学术理论分析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的迁移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第20题设置了针对成语误用现象给辞书编委写留言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古今汉语的流变,并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旨在引导学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11]。
第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12]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题:选文第一段对“江南之秋”的叙写属于“闲笔”,但“闲笔”不“闲”。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这道题旨在考查文本中关键语段的的表达作用和效果。第8题:景物的选取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本文选景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这道题考查我国文人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第14题: 简要赏析“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一联的表达效果。这道题考查诗歌中用典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第17题考查文章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这四道题目都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语文学科的规律性知识,测评学生的语文学科认知水平。学科认知情境的创设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13]。
2021年南京市高一上期末卷命题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力求破除机械问答的沉疴痼疾,指向语文学习的深度发生。
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催生了语文测评的三个新动向:素养本位、教考一致、情境创设。这三个新动向本就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缺一不可,共同指向语文学习系统,如图2。素养本位指向语文学习的活动目标;教考一致指向语文学习的活动过程;情境创设指向语文学习的活动场域。
素养本位、教考一致、情境创设三位一体的语文测评,必将撬动语文教学变革的杠杆。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14]语文测评和语文教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只有发挥二者的合力,才能推动语文学科育人方式变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志伟等.南京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解析[J].语文教学通讯,2021(16):66-71.
[2][3][6][8][10][12][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49,48,48,48,49,47.
[4][5]温儒敏.守正创新用好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J].人民教育,2020(17):51-57.
[9][11][13]周京昱.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指向下的新高考命题——以“八省联考”语文试题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1(03):69-74.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