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阅读能力提升支架寻绎

2021-10-17 07:00黄建英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9期

黄建英

摘 要 目前,我国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不甚理想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由于小学阅读教学的“惯性”影响;一方面因为一些初中语文老师急功近利,教师机械化、碎片化教学。其结果是初中生阅读兴趣缺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理解浅表,阅读效率低下。因此,搭建问题支架提升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 初中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提升;问题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我国初中的语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足够的重视,确保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有效对学生阅读兴趣加以激发,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是,从我国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不尽如人意的初中生阅读现状

当下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主要有三:其一,学生阅读兴趣缺失。其二,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三,阅读理解浅表化,阅读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不良阅读习惯的“惯性”延伸

阅读理解能力是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人类的一项必备技能,更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学习科学知识与基本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薄弱,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交际、生活的体验。一些研究认为,国外低年级的小学生,能够作简单的研究性阅读,文章分析,写浅意的研究报告、小论文。而我们小学教学中侧重朗读、识记,侧重积累,而较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再加上布置的作业量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钝化了学生思维。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小学阅读教学的“惯性”仍在初中学生身上发挥着作用,阅读效率的低下,也就是事出有因的了。

2.部分老师急功近利

初中生的特点是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求知欲强。许多奇特的,变化着的,矛盾着的,能给予他们强烈刺激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不再像小学时期那样对家长和老师的观点盲目信从,而是喜欢怀疑,愿意争论,追求认识自主,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初中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教育目标的要求,但是这也导致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急功近利,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初中生学情特点,仅采用机械刷题训练,最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学机械化、碎片化

初中教师布署课堂教学设计过度依赖教参,未能深入解读文本,精准确立教学目标;未能不断设计问题推动学生思考;也未能给出具体的提高核心素养的阅读方法。他们或机械化翻开教案照本宣科,或教师“脚踩西瓜皮”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没有清晰简洁有逻辑的教学设计思路。导致初生阅读浅表,阅读效率低下,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二、搭建问题支架: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支架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理念,其核心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搭建的支架一步步往上攀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重视为学生总结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学生初读,总会感到莫名其妙,笔者认为可大体给出以下问题支架:

①这篇文章中,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怎样?

②表现作者怎样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③最后一句中“闲人”一词该怎么理解?

这三个问题支架,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宏观把握全文。

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搭建问题支架,诱导学生深入思考,牵引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开掘发展。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李镇西老师说:“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笔者认为,搭建问题支架,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阅读教学要把教师“教”的过程编程为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

三、正课学习时的支架建构

进入正课学习时,为确保正课学习“支架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问题”设置应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要指向文本的整体解读和深层理解。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体系与文本個性,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笔者通过反复探求,认为可从三个维度来搭建问题支架:

1.主问题支架的搭建

设计主问题支架,能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余映潮老师说:“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以《猫》(郑振铎)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主问题:

①初读,感知三只猫特点各是什么?

②再读,理解对三只猫亡失的情感变化如何?

③研读,为什么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和对前两只猫不同?

这份教学设计“三个主问题”支架既帮助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又为完整地解读《猫》提供探索支架。

第一个主问题的搭建使学生能够整体地把握全文,在此支架的引领下阅读文本,初步理解全文,进入文本。第二、第三个主问题的搭建是帮助学生重点突破文章学习中的重难点。在第二个主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对作者三只猫亡失的情感变化,理清文本情感线索,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借助第三个支架,抓住情感矛盾点,通过对比,抓关键词层层追问,深入探究,帮助学生不断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而牵引出文章中心:关爱弱小,善待生命。三个主问题的设置从内容、情感、再到主题的理解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逻辑递进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

在思考探索过程中,要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提示,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适时地减少帮助的次数,在最初的接触时多加指导,以后的引导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答案,在问题支架的建构中得以逐步攀升。在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走向进行了解后,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细节问题。搭建了主问题支架,就能很好地达到李镇西老师所谓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效果。优化教材处理,深入课文文本,有利于更深层次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寻切入点搭建问题支架

陈日亮道:“语文课不是教内容的课,而是教形式的课。更准确地说,是教‘怎样从形式达到内容的课。”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侧重形式的讨究”,从学生感知的表达层继续往课文文字的深层去引导探究,关键在于通过咬文嚼字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笔者问学生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时,学生有的回答“温晴”,有的回答“响晴”,到底是“响晴”还是“温晴”呢?笔者叫学生找出依据。通过推理,学生发现“响晴”明显不恰当,既然如此,那又是什么特点呢?笔者叫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证据。结果,学生从文中寻找到“暖和”“温暖”“冒着点儿热气”等词语,于是定位于“温晴”。

可见,细而精,细而深,深之功,全在关键词之洞察幽微。一点中穴,全脉皆通,意味深长。看来“温晴“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了。和学生达成共识,寻到这一切入点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围绕这一特点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几幅画?然后分三步美美地朗读,美美地品读,美美地欣赏这几幅画。

这样搭建问题支架,用“温晴“一词,贯穿阅读欣赏的整个过程,像一条线索串起了闪光的珍珠,避免了教学碎问碎答,集中紧凑有逻辑地组织起高效课堂阅读活动。

3.归类学生问题搭建问题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理解文本,解读文本。当然,教师的文本解读并不等同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需要整合教学材料、学生认知水平与文本之间的关联,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维螺旋式攀爬,直至理解。

例如:教《〈论语〉十二章》时,笔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句子大意,然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于是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其一,句意不理解。其二,无法区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接著,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一类问题,以“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的理解为例,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理解,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呢?“知”什么意思?

生:理解为“知道”。

师:人家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这样理解得通吗?

生:不通。

师:那这个“知”应该理解为什么更贴切呢? 生:了解。

师:确定吗?

生:确定。

师:依据是什么?

生:结合文章大意,此处应该是谈做人修养的,如此推断。

师:正确,很好。总结方法:语境推理。

可见,对文言字词的一些疑难之处,可前后勾连,运用语境推理来突破,帮助准确理解。

疏通文意后,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二类问题搭建问题支架:“如何区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继而,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温故而知新”为例,总结出区别两者的方法。懂得这种方法后,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到文中找出其他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来,评价结果,判断正误。深化理解。这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支架理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学情出发,在教学中不断设计和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阅读感受,达到了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提升。不管是在师生的互动还是在学生自主的探索中,支架理论下的阅读教学都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对于提升师生文学素养、提升阅读教学效率都很有借鉴意义。

[作者通联:福建将乐县水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