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10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斗、创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更高水平跃升。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1)05-0058-08
〔收稿日期〕2021-08-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研究”(20BGL304),主持人赵建英。
〔作者简介〕赵建英(1970-),女 ,山西沁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管理学博士,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史,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一以贯之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向世界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1〕7,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责任感和精神自信,更是对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
一、历史的逻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成为近代以来全部中国历史的主题,来源于中华民族昔日创造的辉煌历史,来源于近代以来遭受的无尽劫难,来源于中国人民对内忧外患的不懈反抗求索,来源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持续推进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当时面临形势条件和核心任务的不同,表述追求和目标的核心语汇也不同,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革命、解放到现代化,但其主题都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后,这一主题被创新性表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大深远的意义。
(一)民族劫难与梦想孕育
中华民族向来是敢于创造历史、善于创造历史的伟大民族,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曾长期雄居世界前列的灿烂中华文明。在王朝更迭的封建社会中先后出现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创制了“科举”等影响文官制度的“政治文明”,创制了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利于生产力发展、加速社会形态变革的“技术文明”,创制了都江堰治水治灾工程等彰显“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思想文明”……系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博大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晚清以来,封建统治日渐腐朽没落,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1〕2。
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侵略战争,胁迫清政府签订多项“割地、赔款”等侵犯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在华特权。据统计,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共计1182个;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清政府垮台的70多年中,中国仅赔偿一项连本带利总数达16亿两白银,平均每年负担对外赔款2285.7万两①。而所谓康乾盛世最高岁入不过5000万两白银,乾隆31年(1766年)清政府一年岁入为4858万两②。沉重的对外赔款等债务负担,只能通过压榨百姓获得,因此清朝末年政府岁入剧烈增加,光绪20年(1894年)达8000万两白银,光绪30年(1904年)高达2亿两白银②。同时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在中国设立租界和教堂、修筑铁路、开矿设厂、设立银行,同时以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等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系列特权,全面控制中國政治和经济,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把中国变成他们的产品销售市场和榨取原料的基地。清政府逐渐沦落为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和代理人,成为卖国、腐朽、衰败和扼杀中国生机的政权,民族陷入危亡时刻。昔日民族辉煌与近代以来无尽劫难之间的巨大反差和深刻对比,催生孕育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二)前赴后继与艰难探索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无数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爱国先驱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为代表的旧式农民战争走到尽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依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北洋军阀时期,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初具雏形的民主法治遭到破坏,各派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人民苦难深重。可见,晚晴至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均未能成功实现民族救亡与复兴。
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雄辩地证明,实现民族复兴是有条件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并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把握世界大势,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善于激发人民澎湃动力;领导者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并善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自我纯洁净化,持续赢得人民信任拥护和支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由于旧式的农民革命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也不可能创造这些条件,“都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2〕3。
(三)重大转折与赓续前行
在民族危亡关头,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而根本性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1〕4。要复兴必先独立。帝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障碍,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代表地主阶级、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控制,国民党反动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另一重要障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力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5。封建剥削压迫制度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为了扭转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命运,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一成立,即开启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1〕5-6。為了持续推进复兴大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巨大压力,不退缩不回避不气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短短30多年,经济总量就从全球排名第十位跃居世界第二,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年均增长9.8%,远超世界同期2.8%的年均增速;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大幅增加到2012年的38420元,实际年均增长8.7% ;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快速提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成功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快速跃升;外汇储备由1978年人均0.17美元到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③。世界范围内还未有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保持如此高的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这样的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同时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尤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最为明显,2008年到2012年,每年都实现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20%以上。产业结构方面,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2∶47.9∶23.9优化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③。可以得出结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三次产业均有长足发展,农业比重下降但基础地位不断强化,第二产业比重稳中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改善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比重波动明显,逐渐演化为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作用大幅提高,再到2008年后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1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0∶47.1∶-2.1③,需求结构明显改善。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从供给方面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农产品供给稳步提升,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量质齐升,商品和服务由短缺到丰裕,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短短40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路。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由绝大部分领域跟跑逐渐向部分领域并跑,少数领域领跑转变,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1〕6-7。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顺利实现,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和谐幸福,依法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均等机会,以平等身份充分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的世界经济低迷叠加,东升西降趋势愈加明显;“十四五”规划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地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正在意气风发地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1〕6-7。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中华民族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6-7
二、深刻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复兴探索,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推翻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国家始终没有实现团结统一、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础始终没有建立夯实。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 〔5〕,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没有凝聚和动员起人民群众。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6〕、选择了改革开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先后取得到了五个标志性胜利: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量变到质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山重水复、曲折探索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从指导思想上保证了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性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众多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一个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伟大思想理论体系。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路,是指引人民实现自我解放和人本质的复归、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界观;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指引着人民改造现实世界的行动,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它以透彻而具变革性的理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正如习近平所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7〕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并科学预见了“中國社会主义”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近代中国人民复兴探索屡屡碰壁的紧急时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触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渐走向觉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有了崭新、明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走向主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自主地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普遍真理同特殊国情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建设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8〕;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到全方位开放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1〕6,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新时代中国变化、发展着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与组织上保证了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性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通过自己的力量,力图挽救民族于危亡。旧式农民的太平天国运动,企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命运。这些努力毫无例外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7〕。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领路人和主心骨” 〔2〕528,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性质宗旨体现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精神旗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凝聚起了全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担当起领导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人民解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积贫积弱到今天“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唤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将人民凝聚成强大的历史创造主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方向和道路上保证了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性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中国人开始探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始被共产党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实际道路的探索,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遵循中国革命规律的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阶段,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这是在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此,中国结束“阶级斗争为纲”,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以明确界定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中国实现了富起来。尽管我们富起来了,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会变。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系统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9〕,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不二法门,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人民群众从主体力量上保证了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 性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革命和变革的最活跃的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发展的结局最终是由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辛勤创造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人民推动的,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與任何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是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开展起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就在于人民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新中国从过去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如今取得“国富民强”的伟大成就,是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辛勤创造出来的。历史由人民创造,历史不辜负人民。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文明演进史,培育出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只要汇聚起人民的无穷智慧与磅礴力量,民族复兴大业就一定能顺利推进。
历史和实践一再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中,在一次次关键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关头,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作出符合历史前进逻辑的正确抉择,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胸怀大局,顺应大势,努力育先机、不断开新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历史和实践一再有力地证明,坚守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不动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仅走得通,而且走得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勇于自我革命,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进行符合世界发展大势、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社会革命的同时,自身也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一步步发展壮大,从百年前的50多名党员发展壮大为9500多万名党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中必将更加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三、可靠的经验
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为了借鉴历史、汲取经验、规避失误、减少犯错、坚定方向,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更加勇毅坚定、自信自觉地开创未来,使“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早日成为现实图景。
(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6〕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心骨、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这是被过往一百年历史证明的颠簸不破的真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重大的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10〕。习近平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7〕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践中自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做到科学、民主、依宪、依法,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向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共同奋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11〕 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在领导工人运动、探索夺取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政党的建设,形成了政党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曾把“党的建设”列为我们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百年风雨历程更是证明,只有党致力于从严管党治党,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使党自身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和解决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险挑战,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今,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这一点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都必须统筹于“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进入新时代,国内外政治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推进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党面临更加巨大困难和不确定的挑战,必须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用完善的党规制度治理全党,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教育和引导全党,用重、急、险的任务锻炼全党,全力塑造党员队伍忠诚的政治品格、展现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勇担大任的政治勇气;要使党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更是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19-20
(二)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往今来,无数鲜活事例证明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遷的推动者,更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见证者。作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征程中,继续以睿智与勇气全力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征程、开创新局面,为人民幸福奋斗不止,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和鲜明的人民立场。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这是依据我国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与发展阶段所作出的重大判断。开启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更加强烈,而现实却无法完全满足“向往”。面对已经开启的新阶段新征程,坚定人民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坚持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推动人民不断实现美好生活愿景。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期盼与憧憬,关键在于发展。我们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12〕。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痛点和难点,聚焦和满足群众更高层次、更多样化、更均等化的需求。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发展,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这一中心,就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属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民众的共同期盼,更是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内核”。步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要全面推进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动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形成了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谨慎研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了新标定,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贡献。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1〕12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如今我们迎来新时代,要把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依旧需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找到的、成功解决自身问题的科学道路。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1〕13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赶考”途中,始终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13〕,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实践永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理论,让理论跟得上时代、从而更好指导实践,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事业向前发展,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制度体系创新、增强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继续创新和繁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吸引人、凝聚人,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发展。
经过数代人的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从“不可逆转”到成为现实图景,前行途中注定“浪急路陡”,然而无论“浪多急”“路多陡”,只要坚定不移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化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早日在中华大地上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网 〔EB/OL〕.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1/02/content_41833726.htm.
②数据来源于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二十)〔Z〕.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③数据来源于统计局: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EB/OL〕.http://www.gov.cn/jrzg/2013-11/06/content_2522445.htm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3〕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EB/OL〕.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12/15/nw.D110000gmrb_20171215_3-11.htm.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6(07):4-11.
〔6〕呂东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学习月刊,2019(01):4-13.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党建,2017(10):1-7.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06):5-10.
〔9〕谢伏瞻.为坚定制度自信夯实理论根基〔J〕.智慧中国,2020(04):13-16.
〔10〕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08):4-11.
〔11〕甄占民.关键在党 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J〕.中国共青团,2016(12):58-59.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J〕.经济,2020(12):16-20.
〔13〕朱继东.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前进方向〔J〕.红旗文稿,2017(1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