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峰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语文课本,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大多来自课内阅读。从语言词汇的积累、激发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分析多读多写对学生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多读多写进行语文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多读多写;语文教学;语言运用;阅读能力
多读多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多读多写是丰富语言词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是教师经年累月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多读多写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不同的要求。
一、多读多写,可以使学生词汇丰富、语言精彩
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本,多读可以加强记忆和理解所学课文,学生才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意思。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也要有指导读书的方法,文章阅读过程中要画出重要知识,摘语句、做解释等,边读边动笔加强记忆,提高阅读效率。如果不愿意阅读,没有丰富的语言,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词不达意、枯燥无味。所以,多读是积累词汇的一种重要方法。
除了多讀所学课文,也要多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广泛阅读。面对内容丰富的书,有限的精力不能读一遍就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某一方面。要探究不同的事物或道理,就要换另一个角度再读。没有阅读,写作就没有灵魂。语文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感受到优美的心灵,沐浴那些文章情感的滋润和启发,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领悟到语言阅读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不断地阅读,才能不断地积累。
二、多读多写,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写作是学生知识、能力、思想的综合展示,是判断语文学习的重要标准。要想熟练地运用语言就需要多写,而且要做到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读就好比是“曲不离口”,那么多写就好比是“拳不离手”。多写,要抓好教学中的作文写作,认真指导,做一篇有一篇的效果。先要多读,多接触感性的材料,归纳各种文体的特点,通过多写的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多写才能把语言运用得更加灵活,同时也了解自己运用语言的欠缺。
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语文词语的选用,为了斟酌词句,留下了多少文学美谈。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门还是“推”门?他左思右想无法定论,最后在韩愈的帮助下决定了“敲”字。读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离别的酸楚。读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经过反复推敲后选择了“溅”和“惊”加入词句。语言的优美只有多写,才能够体会命词遣意的技巧,以便在语言运用能力上有所进步。
三、多读多写,可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
多读多写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的。多读多写,可以逐步发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多读还要多写,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有很大的提升。读与写相结合,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不断积累,产生自己对文章共性的认识和感想,为今后阅读理解的发展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古代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多读成诵,可以利用学生在学校的不同时间段多加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语感,同时在课外加强阅读文言文,帮助学生广泛阅读,开阔眼界,在文言文方面积累丰富的语言。
针对现代体裁文章的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写作,指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文章阅读的方法,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类的文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针对写人记事体裁类文章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潜移默化中从整体上认知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品行;议论性文体则要明白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把握文章的内涵主旨,理清论点;说明性文体要引导学生抓住说明的人物或事件的特征去阅读;散文类体裁文章的阅读注重“形散而神不散”……多读不是随意阅读,不是走马观花地阅读,而是要根据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带着思考阅读,适当地加以笔记记录,肯定会有丰厚的收益。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多读多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见到成效。再加上教师适时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才能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益.以“多读多写”为抓手提升语文素养[J].中学语文,2020(34):82-84.
[2]柏林.以读写为抓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探研[J].成才之路,2019(2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