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摘 要: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学五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成长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兴趣。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能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使其主动积极进行建构性学习,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一、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情境化内容,将数学知识与情境融合在一起,将抽象、逻辑性思维内容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情境,从而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橡皮,在电子白板中放大橡皮并对其进行抽象,让学生在屏幕上可以看到橡皮实物与抽象后的长方体图案。图案形成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内容包括:①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②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逐步对长方体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建立了长、宽、高的概念,建立了各个面的关系,建立了棱的认识,通过生活情境(橡皮)快速完成了学生对长方体(橡皮抽象图片)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导向性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从教材中的文本情境或生活情境出发,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知识的有效导入。
以长方体体积为例,在学习初期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何计算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体积呢?(学生回答:将长方体拆开就可以得出体积)教师继续问:为什么呢?(生:因为长方体表面积就是这样计算的)好的,那么试一试能不能计算出体积来呢?(实践操作发现不成立)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既然拆开不成立,那么我们如何操作呢?想一想。(引导学生看课本: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摆放长方体)很好,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那么来操作一下吧!(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提供70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组装)大家组装得都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看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用了多少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呢?数一数,再看一看体积和长、宽、高有没有关系?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關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概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三、信息情境
信息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也有可能是学生熟悉但不经常用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提供信息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包括算理在内的知识迁移,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以异分母加减知识为例,如1/10+1/4,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情境,如提供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先找到长方形面积的1/10,然后找到面积的1/4,通过描色的方式找到其对应关系并把其加起来看看一共多少,让学生用已经学习过的分数知识进行学习,最终得到7/20的结论。结论找到以后,教师提供两个条件:一个是同分母加减,一个是因数倍数,让学生分析如何得到1/10+1/4=7/20,在分析过程中了解分母、分子的关系,从通分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学会通分的技巧并掌握异分母加减的规律,从而掌握异分母加减的计算逻辑,完成异分母加减学习的任务,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除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信息情境以外,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悬念情境等多种情境和内容,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创设情境,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张科.依托情境,趣味引导: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