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兴华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具有抽象性高、逻辑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概念相对抽象,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然而数学学习又离不开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所以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试用不同策略,帮助教师有效突破这一难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注重体检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高、逻辑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数学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也兼具这些特点。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接近500个,扎实掌握这些数学概念的基本内涵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而数学概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教师不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死记硬背;有的教师只是从个人理解和经验出发,未能立足学生实际;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未能进行多元化表征等。因此,如何让教师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如何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就成为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遵循规律,让数学概念触手可及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教师要想有效地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概念一定是建立在具体之上的。
二、注重体验,让数学概念自然生长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利于让学生全面地吸收知识。从教学效果上说,学生对体验过的事物总是记忆深刻。
在教学“认识厘米”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观察:仔细观察这根1厘米的小棒。
2.想象: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一下这根1厘米的小棒有多长。
3.比画:用手比画1厘米的小棒有多长。
4.验证:想办法验证自己比画得是否准确。
在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想象、比画、验证的過程。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多感官的深度参与,让学生产生真实准确的体验,而这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1厘米数学概念的自我构建。
三、联系生活,让数学概念有迹可循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主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现象中寻找数学知识。
四、鼓励交流,让数学概念丰富充实
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往往处于不同的层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想法,有利于各种想法融合,有利于提高对数学概念的全面认识。要想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知识,教师就要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对学生交流的问题进行引导。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讲授圆柱的特点,而是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1.课前发给学生一张卡片,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什么是圆柱,圆柱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填写的卡片。
3.学生进行分组汇报。
4.学生对汇报进行补充。
5.继续探究圆柱体的特征。把圆柱切开,你有什么发现?
6.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经历了交流合作的过程,他们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在争论中加深认识,这样他们对圆柱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巩固深化,让数学概念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数学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运用数学概念的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3个面积单位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清晨我从面积2( )的床上起来,走进面积约为15( )的洗手间,拿起长15( )的牙刷刷牙,匆匆忙忙用面积为12( )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背起8( )重的书包去上学。
通过上述练习能够检验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6-14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33.
[3]田润德.谈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