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意蕴探微

2021-10-01 19:31秦艺源
艺术评鉴 2021年17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秦艺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渗透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审美为核心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模式  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96-03

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地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定为音乐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对中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今天,音乐教育成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中小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

一、相关概念

(一)小学音乐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乐记》曰:“乐者,德之华也”。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于音乐的认识,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是评价优秀人才的标准。可以说,没有一项艺术可以像音乐一样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全面而优秀的精神品格,从而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重要途经。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人成长过程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也强调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中,音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教育和音乐两个领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范畴。在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发展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领域中,音乐教育是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活动形式,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音乐作为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培养人们全面而优秀的精神品格,达到审美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艺术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一年龄段进入小学接受教育,被称为学龄初期。这一时期,小学生由于处于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的特殊阶段,其学习活动的进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具体表现为小学生在生理结构方面,大脑结构与机能得到突出的发展,神经系统进一步完善,這一时期是儿童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国内外有众多学者认为要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早期音乐中培养的音乐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后期教育所无法超越的。在学龄初期,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大多是通过审美教育与德育互相渗透来完成的。美育是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的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指导,实施音乐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设计,更好的达到审美教育的实效。

(三)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结合,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美学创始人鲍姆加登认为,逻辑性研究理性知识,伦理学研究意志,这是已经确定了的,那么还应该有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席勒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知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可见审美教育在教育中有着独特、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还是培养健康人格、促使人全面发展,从而使人能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教育。

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美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是一种擅长抒情的艺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其最能直接、迅速地传达并刺激到人的神经,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感情,甚至从音乐中追求情绪共鸣。这也表明了音乐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审美体验。音乐是一门以审美为主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审美作为教育的手段和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只有这样更好的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目标”。同时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要充分加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水平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念。审美教育提供了音乐学科所需要的哲学基础,适用于全体学生,贯穿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在空间上覆盖于音乐课程的歌唱、演奏、作曲等所有方面。审美教育赋予音乐美的意义,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面对审美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雷默曾说:“审美教育可以被拿来象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审美教育不是凝固的僵硬不变的理论框架,而是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点,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美的阐述,使学生在美的观念中感到愉快,得到享受,从而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

此外,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在掌握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审美体验是音乐课价值的最主要表现,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能够直接强化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要突出审美教育,要深刻的认识到审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要将审美教育贯彻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音乐课堂教学当中。

三、价值意蕴

(一)音乐教学模式现状

音乐教学是由施教者、受教者和教育媒介等三个因素共同构成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当前,尽管“美育”有国家政策的支撑,人们对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也不慢慢在重视,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其“低地位”仍未得到改善,审美教育的实施和应用也并不深入和普及。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仍旧延续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学校对于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近年来尽管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没有有效的改善。“应试教育”的存在,人们过度关注升学率,不属于应试考试范畴内的音乐课,便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课程。目前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常见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者情感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和发展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等。

(二)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音乐可以分为轻音乐、古典音乐等多种类型,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在欣赏作品时,聆听者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比如:贝多芬著名的《命运交响曲》,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了作者通过音乐所传递的直面困难,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在欣赏《歌唱祖国》等爱国类歌曲时,学生会深切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使自己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都从侧面证实了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类的教育,人们在创作、演唱以及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自身的品格和情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充满“精神力量”的旋律,将学生带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中,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以情动人,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加深情感体验。

同时审美教育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音乐不仅能够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色彩,更能够生动的体现出某种精神状态。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審美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德育功能成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其内涵是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仅仅注重追求审美体验。众所周知,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是从学校教育以及教师、教材中所获取的,就像上述论述审美教育的作用,如果学生在教育中首先接受到的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而是有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审美教育,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如果音乐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融入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出发,引导学生聆听、欣赏《我的祖国》《义勇军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等,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呢?

相信答案一定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以情感和审美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让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一昧追求“专业化”,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不再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的基本课程,而是注重学生参与度与情感获取的渗透审美意识的课程。

(三)提升审美教育的举措

笔者认为现今教育模式下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者情感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更适宜当今小学音乐课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首位,这是音乐课的性质所决定的。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所以在其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课的核心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必须将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极个别、极少数的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有所收获,得到成长。所以音乐教学不应该偏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播,而是应该将其渗透在审美体验中,让学生感悟体验音乐的同时,学习到相关音乐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以达到提高音乐素质,陶冶情操的目的。此外,音乐教师还应转变教学观念,紧贴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课堂环节进行设计,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作为培养学生主力的学校应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美育”真正的带入校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作为“美育”主体的艺术课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要摆在和“应试科目”相等的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之一,决定了音乐教师的职责,培养学生鉴别美、感受美、传递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教学核心,同时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动力。②因此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审美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促使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中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学习和感受,同时要转变教学观念,音乐课的教学不再是只为了让学生学会演唱、演奏歌曲,重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而是将审美和情感体验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结语

不论从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的宗旨还是音乐教育本身的属性来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以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音乐审美教育都显得极为重要。同所有的教育一样,审美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在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相信在社会快速发展、观念更迭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中,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必将会一一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李艾玲.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J].艺术评鉴,2019(09):120-121.

[5]汪语嫣.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分析[J].北方音乐,2018(23):166-167.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分析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