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子 蔡国光
摘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要的革命斗争史,长征时期党的文艺是我国先进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对长征文艺展开历史性拾遗与采颉,则更能凸显长征文艺在时空刻度中的当代启示意义。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本文对长征时期的文艺宣传进行分类与归纳,为诗词歌曲类、民谣民调类、报刊剧社类、标语口号类、绘画雕刻类、歌舞晚会类,并分别附加论述之,以此启示当代文化构建和文艺创作。
关键词:长征文艺 历史拾遗 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10-03
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革命斗争的历史产物和重要篇章,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对长征文艺开展历史性拾遗与采颉,则更能凸显长征文艺在时空刻度中的当代启示意义。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主要有诗词、漫画、话剧、歌剧、歌曲、舞蹈、民谣、童谣、标语、口号、报刊、传单、石刻、楹联、街头剧、小话剧、顺口溜、快板书、活报剧、地方剧、花灯剧、歌舞晚会、群众大会、庆祝大会等,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活动多集中在军民集会、军队休整、扩军宣传、节日庆祝等重要场合举行,为了便于概括论述及归纳研究,本文将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主要艺术样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类。
一、诗词歌曲类
在长征途中创作、以及根据长征题材创作的诗词歌曲,数量繁盛风格独特,据统计达到3万余首,在长征队伍中,上至将帅,下至士兵,曲歌不断,诗词茂繁。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在长征途中曾写下七首不朽诗作,分别是:《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其他红军领导人在长征途中也有不凡的诗词作品,如彭加倫(原名彭声传)的《渡金沙江胜利歌》等,都是红军队伍在辗转跋涉途中绽放出的诗词之花。
长征时期创作生产的歌曲量大数多,承担着重要的文艺宣传任务,代表作有:《上前线去》《直到最后一个人》《打骑兵歌》《送郎当红军》《少共国际师》《马赛曲》《上前线去》《劝郎回头》《瓦解敌军歌》《致白军士兵歌》《欢迎白军兄弟歌》《亡国恨歌》《反攻胜利歌》《大战将军山》等,红一方面军的《再战遵义歌》《今日之农民》《穷人的出路》,红四方面军的《打土豪》《黑暗里的红光》《红军南下歌》《打刘湘歌》《雪山歌》《草地行军歌》《二、四方面军会合歌》《红二十五军五个月斗争歌》等。还有李克农编写的揭露敌人反动统治的《秘书长万岁》,李伯钊编写的歌剧《扩大红军》等,朗朗上口经典流传,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其中由红1军团宣传部长肖向荣套用乐曲《春天的快乐》谱写的《长征胜利歌》,自1936年元旦由战士剧社首次演出后,一鼓作气趾高气昂地一直唱到了抗战初期。长征时期的这种文艺气概,也为后来长征题材文艺歌曲的创作留下遗韵。
二、民谣民调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省份多达11个,分别是赣、闽、粤、湘、桂、黔、滇、陕、川、甘、藏。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丰富浓郁,民谣山歌色彩斑斓,民间艺术丰富各异,地方戏曲名目繁多,红军队伍的文艺宣传工作也顺道采风就地取材,创作和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民谣民调风格特点的文艺作品。有歌曲编排借鉴民间音乐曲调式的,如《红军纪律歌》采用《苏武牧羊》,《打骑兵歌》借鉴西北军的《军人争气歌》;民乐演奏曲调极富民间艺术特点的歌曲,如采用铜钱歌、竹片歌、砍柴歌等流传已久的民间传统曲调样式。在舞蹈方面,同样借鉴了很多地区既有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相对独立地编排演出的舞蹈作品有《秧歌》《花灯》《龙灯》《打连厢》等。
长征文艺中的说唱形式同样具有民间语言和民间文艺特点,许多是出自民谣、歌谣、童谣、顺口溜、快板诗、莲花落等,例如危拱之同志就运用“凤阳花鼓”和“兴国山歌”的曲调,创作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的歌唱:“红军强,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揍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类似的作品还有《千难万险踩脚下》《气得老蒋掉眼泪》等;其中,红军长征队伍在途经贵州苗族地区的时候,还采用了民谣民调的唱法唱段来编排节目,长征沿线的人民群众后来还自发创作歌曲来纪念颂扬红军队伍,如遵义市播州区花灯艺人李祖德,根据黔北花灯曲调“吕银调”“奉贺调”“十字调”“十二杯酒调”,编成了极富民谣民调特点的花灯剧《红军送我一把壶》。
三、报刊剧社类
如果说长征是一支“宣传队”和一部“播种机”,那么报刊和剧社是这支“宣传队”和这部“播种机”文艺宣传的“首脑”与“硬核”,承担着政治宣传任务,发扬着文艺担当气势。
长征开始后,为配合红军的政治路线、军事斗争、鼓舞士气、团结群众等,在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就算是转移的前夕,就在《红色中华》和《红星》进行了对应的宣传工作,鼓舞大家的斗志。可见,报刊在长征文艺宣传中承担着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为红军长征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定力和思想指引——燃亮革命之星火,照亮革命之未来。
早在苏区时,剧社就担当着重要的政治宣传任务,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组建的第一个专业剧团便是“八一剧团”,红军最早的两部戏《最后的晚餐》和《农奴》均出自剧社,领导苏区戏剧运动的组织机构也是“工农剧社总社”,剧社在整个红军队伍文艺宣传中所凸显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因此,长征时期的剧社,其“前身”和“基石”肇始于苏区,长征开始后,为配合红军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斗争,各红军部队分别或建立或扩大了各自的剧社,剧社下又具体分为演讲分队、艺术分队、张贴分队等,这些专业剧社及其文艺分队,承担着红军长征途中激励战斗、凝聚士气、团结民众的宣传重任。
长征时期由剧团编排演出的话剧,构思巧妙别具一格,灵活机动短小精悍,是长征文艺宣传中的重要形式和有生力量。其中有话剧《直罗镇伟大胜利》《送郎当红军》《北上抗日》《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倒帝国主义》《保卫祖国》《誓死不当亡国奴》、哑剧《铁蹄下的同胞》《抗日的烽火》、街头剧《北上抗日》《打到南京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一批具有很强文艺宣传功能的作品。
四、标语口号类
红军长征途中的文艺宣传大体可分为两大类:文字宣传和口头宣传,其中“标语口号”简洁明了鲜明生动,兼具文字宣传和口头宣传于一身,在长征文艺宣传中承担着前锋作用。
内容大多是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队伍的政治主张和军事路线,如“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地田”“共产党万岁”,等,包括《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其中在攻打施秉、遵义等地时,街上到处都贴着红军标语:“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打日本帝国主义去”“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领导者”,红一方面军在占领遵义后,一夜之间就将标语写满了遵义城的大街小巷。群众描述到:“红军一到,满街热闹,墙上鲜红,好似过年”。可见,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宣传标语是何其强大且能效应凸显。
和宣传标语一脉相承的还有宣传口号,其内容有繁有简,形式灵活多变。比如红军长征队伍到达贵州后,为了联系群众和瓦解敌军,红军总政治部针对性地提出了“反对国民党军阀王家烈强迫苗瑶民族当兵”“红军优待白军俘虏兵,欢迎俘虏当红军”“汉族兄弟与苗族兄弟一致配合起来,打倒国民党军阀王家烈”等,红一方面军在进行强渡乌江战斗之前,便用宣传口号鼓动将士以壮军威,红二、六军团在强渡乌江时也编唱了一首颇为形象朗朗上口的诗,其音节充满鼓动力量和战斗气息,形象诙谐地表现了红军将士克敌制胜的机智勇敢和逢战必胜的坚定信心;而在著名的娄山关战斗中和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队伍也是用标语和口号的宣传方式,给予敌人以严重的心理打击和士气重创。
五、绘画雕刻类
以贵州为例,在遵义苟坝黄村有一幅红军长征时期绘制的宣传画,漫画中有一名倒地者,其便是黔军将领王家烈,旁边还书写着“打大胜仗,消灭顽敌,为创造新苏区,打倒王家烈”看多么形象生趣和犀利生动的长征绘画。
曾任红5军团宣传部长的黄镇将军是长征亲历者,同时还是长征途中文艺作品的集大成者,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和诗歌,如独幕讽刺话剧《破草鞋》,歌曲《红二十五军十五个月斗争歌》等,其最为代表和尤为珍贵的当属他的美术绘画作品,可堪称长征文艺史上的杰作,长征途中他画了多达四五百幅的长征题材画作,创造了长征奇迹之中的文艺奇迹,遗憾的是现存下来只有25幅,以红军在贵州境内为题材的就有《在遵义》《遵义大捷》《贵州苗家女》《饭前》《贵州、四川的干人儿:背盐人》等,这25幅速写画作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是红军长征路上的真实艺术写照,是长征文艺中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更是长征文艺在英雄理想主义中激扬革命理想信念的历史铁证和文艺传奇。黄镇将军的红军长征素描美术绘画作品,现已通过整理并出版为《长征画集》(又名《长征素描》或《西行漫画》)。
红军长征时期的雕刻艺术也是独特有效的文艺宣传方式,有“竹标”“叶报”“水电报”“壁上的指南”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红四方面军的石刻和竹木刻最为典型而独特,其中石刻标语在贵州境内留下了数以千计之迹,在四川境内则多达一万多条,有至今保存完好的“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中国”等,其中石刻“赤化全川”字高达5.9米,宽4.9米,笔画深0.35米,宽0.9米,字距7.1米,整个字幅面积达到300平米,成为红军长征时期文艺宣传中雕刻作品的恢弘之作。
六、歌舞晚会类
某种意义上讲,长征时期的歌舞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长征时期的歌舞晚会更多是歌和舞的结合,用文艺的方式陪伴着红军将士们的行军和生活,是长征途中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形式。在歌舞晚会中,舞蹈相对独立的比较少,但也有《打骑兵舞》《空军舞》《儿童舞》《农民舞》《工人舞》《红军舞》《红色机器舞蹈》《踢踏舞》等舞蹈作品在长征途中多次演出。其中在贵州猴场(今草塘)干部休养连举行的歌舞晚会中,李伯钊跳了《海军舞》,蔡畅演唱《马赛曲》,李坚真唱了山歌,此外徐特立的捉虱舞,动作简单,表演生动,装扮滑稽,神态风趣,一路快乐风趣地演到了瓦窑堡。
长征时期的歌舞晚会,联系了人民群众,扩大了红军影响。如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两军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歌舞晚会,李伯钊与陆定一创作了《两大主力会合歌》,还亲自上台演唱及表演《红军舞》,红四方面军表演了歌舞《八月桂花遍地開》;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地区同少数民族举行军民联欢大会,李伯钊和剧团战士教藏民跳海军舞和乌克兰舞,藏族人民则教剧团战士跳藏族锅庄舞,这种歌舞联谊的文艺形式,很好地结连起了红军队伍和藏族人民的情感纽带,建立起了军民鱼水情深的牢固关系,其中朱德同志跳藏族锅庄舞更是被传为佳话;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成功会师甘孜,期间举行了歌舞庆贺联欢会演出,用文艺方式见证了红二、六军团在经历无数艰难磨砺之后胜利获得的革命喜悦。其中,在懋功会师时表演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及胜利到达陕北后表演的《一杆红旗空中飘》,则是长征时期歌舞晚会节目的代表和集成。
长征时期的文艺宣传,是一个形式多样范围宽泛的文艺综合体,因以天为幕布而辽阔悲壮,因以地为舞台而浓墨重彩,是革命理想的星星之火,是九死一生的凝聚人心,是翻越雪山的欢欣欢颜,是革命队伍的激越豪迈。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用文艺的方式追溯长征事迹、纪念长征精神, 就如同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长征组歌》等名目众多品质兼优的长征文艺作品,已永久地载入到共和国经典文艺作品的史册之中,长征文艺的血脉也将永恒地流淌在鲜艳无比的光辉舞台之上。在大力弘扬和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下,研究长征文艺可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构建和文艺创作提供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欣媛.长征时期红军的宣传工作[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院报,2016(03).
[2]萧锋.长征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