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娟娥
摘 要 为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通,从而具备解决未来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情境创设;核心素养;主动学习;方法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的。在“教学建议”中也阐明,教学应该“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要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的课堂教学,同时对高考试题也提出“创设情境”的要求。新课标规定的新教材各单元的核心任务的实现正是建立在语文情境创设基础上的,随着新高考的有力推行和新课程的有序推进,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出现了很多情境教学的案例,值得学习探究。
一、概念的提出
情境教学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就有情境教学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主张“从活动中学”。而中国情境教学的鼻祖当属李吉林老师,她主张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新课标》把情境分为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无疑,古今中外的这些理论与实践围绕的主体“学生”是一致的,所采用的的方法“创设情境”是一致的,欲达之目的“激发学生潜能”是高度契合的;情境教学是调动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所以也是科学的。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境教学的适用范围极广,不只适用于单篇阅读,也适用于群文阅读甚至整本书阅读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列举说明。
二、 情境的创设类型
“情境”作为一个热词,其内涵与外延说法不一,正如王本华老师讲到的只要是学生“未来生活遇到”的情境都是真实的语文情境。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看到的、用到的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外部陈设的环境情境
一定的外部陈设环境情境能使学生心情放松,不自觉进入情境。正如人听见音乐便想唱歌、看见美食便会垂涎一样,一定环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释放心理潜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诱导学生自觉读书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高中图书馆越来越豪华,纸质书籍、电子阅览、沙发、圆桌、茶饮、咖啡、音乐、名言、鲜花。一进入图书馆,心情马上放松,情绪立刻饱满。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怎能不惬意?学生的心灵也许会出现如乔治·桑的想象: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流云,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叶圣陶说过,读书从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气,但你要知道,书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样的读书时光,正是在提升孩子们的审美素养!这样的环境情境,非常适合“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学习。
大家知道,高中的写作课枯燥乏味,难出效果。一位老师在教学写作课时,就特意创设了一种情境。她选择了一间窗台摆有鲜花、没有课桌椅的屋子,大家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几位同学拿着自己的作品深情诵读:或抑扬顿挫、中气十足,或如婉转江流,花底滑之莺语。情感因为没了距离的阻隔,因了彼此声气相通,表情的易于捕捉,而在小小的教室里传递、相互感染,碰撞。无疑,这一情境的设定是准确的、恰切的。这节课的成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情境创设。所以,接下来的采访写作动机、写作方法,以及最后的练习写作都是高潮迭起,水到渠成的事。
2.外部创设的语言情境
当然,外部环境的创设,还应该包括教师语言创设的情境。李吉林认为,教师的语言、情感与课堂氛围是一个“广阔的心理场”,这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位善教的老师会运用自己语言创设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孩子的灵魂感知力:一位善读的老师会让学生爱上朗读,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会让学生喜欢发言,一位有诗意的老师会自然而然使学生也变得有诗意。诗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而流传千古。有诗意的课堂能给学生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学生有内涵地成长,拥有“美的表达与创造”能力,从而诗意地生活。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授《我与地坛》时,老师在检查预习部分就让学生展示设计的书封,学生凝练的解读和诗意的总结瞬间使了整节课开端有了诗意:“地坛是照亮史铁生生命的光,《我与地坛》是照进读者心里的光。”,接着引用了韩少功评价史铁生作品地位的语言:“单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篇就能撑起中国文坛的朗朗晴空”,引用了史铁生自己对“苦难”的看法,引用了《论语》“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引用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引用了元好问《论诗之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谈到了基督教的“悦纳”内涵,谈到了哲学的“镜像”“上帝掷色子”话题;朗读了自己写的怀念母亲片段《梨花落后又清明》。这样的语言环境,这样的诗意表达,使每一位学生都沦陷其中,不自觉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诗意的传达“情”,激发了学生的诗意和审美意识,将教学的教育性渗透其中,润物无声。
3.激发的内在真实情境
教学的本质属性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把学生代入情境后,學生不是一个参观者和围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即“我在情境中”。情境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切实表达出了自己思考的内容,才是真正的落实了“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这里的“真实”是课堂创设的真实,是学生穿越到作品时代,深入作品情境,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或化身为作者或化身为旁观者的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情境的课堂创设,是课堂教学的常态,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授《刘姥姥进贾府》时,让学生选择与刘姥姥同桌宴饮的公子、小姐身份,三五成群去议论、评价刘姥姥,这时的读者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有了各自性格特点的局中人;刘姥姥就不再是单纯的只会插科打诨,打秋风的人物,还是善于察言观色、大智若愚、知恩图报的丰富立体的人。由此,老师只需顺水推舟总结提炼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建构了人物描写的概念,就为学生在下一步写作实践中自觉运用做好了铺垫。相信,这场有意思的盛宴会让学生记忆终生,这正是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的结果:扮演角色的新鲜感和情感体验会让他们兴奋不已,教学内容中原来深藏的、含蓄的、抽象的都会变得浮出水面,变得生动真切。
当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分角色朗读,演出,写剧本,举行辩论赛,设计明信片等,不一而足,只要是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高效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境设计方式均可大胆采用。
4.体验的生活真实情境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将爱弥儿领入大森林,让她苦于找不到回家的路时,让老师教之以辨认方向的常识,使之安全回家。这是大自然的情境教学。自然与人类紧密相连,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社会”。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体验是更进一步的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往往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跟着课本去旅行,深入社会行业去了解体验,无疑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极大的震动和提升。受张国立老师在曲阜一小学上《同一堂课》和撒贝宁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的方式启发,借助本校书法班曲阜游学的机会,就选择了在孔府游览时回忆了孔子的生平经历,讨论了电影《孔子》和实际孔子的区别;带他们参观孔林、孔庙时,回忆背诵了《论语》名句,并趁休息间隙,效仿孔子杏坛讲学的方式,围坐在古老沧桑的大树下,讨论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的回答问题的次序问题,趁势引出了孔子心目中的和谐社会的模样,这模样是不是与老庄的思想不谋而合?接着,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谈起了当代的和谐社会理念,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最后,我们齐用青岛话背诵了“莫春者,春服既成”段,返校后,学生便有写《我带孔子游曲阜》的文章,让孔子看了看这盛世中华,并向孔子表达了仰慕和传承的心愿。这不就是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方式吗?孔圣人故里的学生都说:我们一直以为孔子是神。如果单单让大家学孔子,恐怕没有几个学生觉得孔老师面目可亲。
当然,真正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去体验,实施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教师可以将社会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建立一种与生活结合的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笔者在教学整本书阅读《围城》时,在同学们讨论完作者传达他的“讽刺”意图的方式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同时代的人往往有相同的困境。现代生活中有没有围城?你会怎样对待“围城”?请思考片刻,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从学习的围城、婚姻的围城、文化的围城、习俗的围城、名利的围城等各个角度结合生活现象娓娓道来,使整个课堂精彩无限。大家在思维碰撞中领悟到:围城有时候是花园,有时候是监狱;有的围城需要冲破,有的需要坚守;有的必须经营,有的可以安享。同学们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思考,拓宽了相互的认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情境教学使语文课堂不再面目可憎,是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登堂入室的关键一环。兴趣有了,读书自然精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礎,新课标提到的课程目标就会不动声色的完成。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般课题《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JXY1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