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传华
摘 要 语文素养是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起来,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整合语文元素,实施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知识、教法学法、阅读写作、实践运用等的有机整合,建构“阅读——实践——反思——提高”的教学体系,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素养;整合;阅读策略
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是“戏剧单元”,收录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
戏剧作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样式,是一种由语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艺术。同时,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戏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优秀的中外戏剧作品,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戏剧入选初中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此阶段有意识地接触戏剧,了解戏剧的一般特点及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差异,以此感受戏剧的魅力,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戏剧的艺术特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通向世界、通向心灵的窗口,培养语文素养。
该单元教材设计了三个任务: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三个任务,互相联系,彼此贯通,既体现了层次性,又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要求。单元的设计,本身就表明了教材编写者强调单元整合的编写思路,期望通过单元整合教学,实现阅读价值、实践价值及人文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生成。
整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在单元目标、单元要求的统摄下,对知识、能力、策略、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语文元素,进行合理的取舍、分配、利用,向整体要效益、要质量、要素养。整合本单元,可以考虑阅读策略、阅读方法、读与写、理论与实践、反思与评价等要素。
一、阅读策略的整合
戏剧文本(剧本)阅读是实现阅读目标,实践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载体,也是“任务二”“任务三”的基本资源。同时,还提示了更广阔的资源获取方向,也为活动生成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此外,这些文本,又是学生有意识地观照自己语文生活,拓展视野的重要支撑。
三篇文本均为剧本典范。尽管教材对三个文本通过“思考与练习”做了各有侧重的处理:《屈原》(节选)侧重于认识、了解、领会台词(人物对话和独白)意蕴,舞台说明作用及朗诵与表演等方面的训练;《天地一楼》(节选)侧重于理解戏剧冲突、剧情、人物形象等;《枣儿》则侧重于领会主题、人物形象及理解背景音乐设计的作用等。但是,无不指向剧本的文体特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剧本的阅读,以达到了解戏剧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受其熏陶之目的。因此,文本阅读是单元整合的基石,是后续活动开展的基础。
从阅读策略看,文本阅读应是一个整体,即应该视为群文,进行群文阅读,而非单篇零碎进行。通过群文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戏剧的要素和特点,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戏剧主旨、舞台说明等,更好地彰显文本的阅读价值。
二、阅读方法的整合
初中学生虽然对戏剧并不陌生,但剧本阅读在语文课本中属于首次登场。剧本只是戏剧表演的一个脚本,而戏剧表演还需加入演员及个人对剧本中人物的再理解与再创造,剧本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性质不同之处就是语言的艺术。
自主阅读中,补充有关的戏剧知识和表现特点、社会背景、作者思想,都是十分必要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体裁,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回顾叙事类文学体裁中故事情节是怎样的一种建构、表达和展开方式。比如小说,其故事情节是围绕矛盾冲突建构、展开,张弛自如,不受篇幅和时空的限制,还可以随时随地的展开细节描写,以达到真实逼真的效果,而戲剧的情节,由于受剧场、时间观众心理等因素的限制,它必须尽快地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期待视野,运用悬念和激变发展等技巧抓住观众和读者的注意力,以完成文本到作品的接受过程。故而,《屈原》(节选)以靳尚和郑詹尹密谋烧死屈原开始,让屈原以独白的形式直接展示人物内心而深刻的矛盾,将情节推向高潮,以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震撼读者心灵。
抓住戏剧冲突,也就抓住了解读剧本的钥匙。三个文本的戏剧冲突,成因不同,性质不同,建构和展开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思考、比较中,应让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台词,即人物的语言。戏剧人物的语言极具个性化,凸显了人物性格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为反映主题服务。《天下第一楼》(节选)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带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和行列特点,鲜明地突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等。品读剧本的台词不难发现,人物台词中有很多用词、表达,符合老北京人的习惯,通俗、鲜活,渗透着京味文化。比如“我们怕闪了舌头”,“闪了舌头”这句俗语,从福子口中说出,就生动地衬托出福子狗仗人势、阿谀主人的圆滑和庸俗。要让学生明白,读剧本,不仅要读台词,对于重要台词,还要反复揣摩,以便深入领会人物心声、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其刻画、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戏剧和其他文学样式,都是通过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旨的。如《枣儿》,剧本以一老一小的交往和对话来反映社会人生问题。老人对以往岁月的回忆、怀念和对儿子的思念,男孩对父亲的期盼和对父爱的渴望,通过二人的对话交织在一起,表现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情感联系的巨大冲击。其意蕴可作多方面解读:对亲情的渴望;对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的现状;传统文明及精神家园的失落;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情感淡漠所做的善意提醒等。理解文本主旨,既是阅读的一般能力,也是学生认识社会、思考社会的重要途径。
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之所以是戏剧的一个形式特质。关注舞台说明,也是阅读剧本的重要方法。如《天下第一楼》(节选),本幕一开场就是舞台说明。除了交代时间、地点,提示舞台设计、布景、灯光、道具等,还集中描绘了福聚德大年初六开张时的场面,凸显出福聚德此时的气派。一连串的拟声词,渲染出火红、兴旺、热闹的场景。这一些,都为后续戏剧冲突的发生提供了具体情境,营造了氛围,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立足戏剧体裁特点,这样去读,去思考,去领会,去把握,去感悟,举一反三,增进对戏剧特点的认识,感受戏剧的魅力及独特的美,拓展社会、人生认识视野的广度及深度,在个体阅读中使阅读的价值得到张扬。
三、读与写的整合
写作水平,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安排课本剧的写作,有这样几个意图:一是强化对戏剧、剧本知识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三是激发学生兴趣,四是给学生作文增添一种新的样式,五是为排演课本剧作准备。
戏剧,要在有限的时间、在有限的场景中,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这是戏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除了要有文学的才能外,还要求有造成愿望和意图的冲突的巨大本领,要求有不用反驳的逻辑来迅速解决这些冲突的本领”。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就要遵循这一特点。改变课本剧,其难点在于强化戏剧冲突,将情节对话化、动作化以适应表演,以及要考虑道具、场地等。文本提供了最好的写作范式。比如《屈原》(节选)一开始就将矛盾摆出来,使之形成冲突,在冲突的演变发展中通过语言、行为显示人物性格,并随着冲突的白热化,让人物形象逐渐丰满,直至完成人物形象塑造。文本,呈现的戏剧的一般结构和写作方法,对于课本剧的编写就具有指导意义。
有的课文矛盾冲突明显,本身就带有戏剧化色彩,语言、动作表演性强,像《唐雎不辱使命》,改变相对容易一些,但有的课文矛盾冲突并不明显,像《孔乙己》。矛盾冲突不明显的,就需要提炼矛盾,强化冲突,增加戏剧性,并使之戏剧化。
要编写成功的课本剧,还有赖于学生对所选文本深入的理解,让情节、人物、环境,在心里活起来,呼之欲出,并掌握剧本创作的一般方法。
编写课本剧,学以致用,除了加深对戏剧体裁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更让学生有了选择权、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再创造。同时,还便于考虑因地就宜,克服演出场地、道具造成的困难,降低演出成本。
编写课本剧,由读到写,是学以致用,是知识向能力的进一步转化、提升,是走向“综合”的再出发。
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要将课本剧剧本变成戏剧,考验着各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也考验着小组成员的才艺水平、活动能力、语文素养等。排演,将静态文本变成演出,导演、剧务、演员,既要分工,又要合作,缺一不可。要各尽所能,对自己的任务、角色负责。特别是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塑造,是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编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大多是第一次。因此,观摩话剧表演,不仅必要,更为重要。可选择一些情节相对紧凑的话剧片段,对照剧本观摩,如《雷雨》《茶馆》等。观摩之后,可展开讨论。可着重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舞台为什么要这样布置?人物为什么要那样化妆?是怎样充分运用表情、动作、语言来展示戏剧冲突、塑造人物的?怎样取得戏剧化的效果的?
进行表演,小组要对演出的每一个细节出谋划策,要深思熟虑、精益求精,以保证演出的成功。观看演出,也应提醒学生不能只顾自己的演出而忽视了认真观看。认真观看,是虚心学习、尊重他人应有的态度,也是撰写好评论的前提。
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将在剧本阅读中获得的戏剧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是能力的转换延伸、拓展与提高,架起了打通课内与课外、學习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深度学习,是再创造。表演极大地强化了学生感情投入的深度,拓展了表达与交流的幅度,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这样的沟通,也使语文学习充溢着生命色彩,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个性得到张扬和锻造。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活动中,通过活学活用,团结合作,还能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同时,课本剧的编演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了整体发展。编演课本剧,学生是真正的“主角”,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张扬。既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得到锻炼,吸取多方面的营养,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增强审美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 反思与评价的整合
反思不仅是学习的品质,也是学习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反思,反思得失成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为了以后学习得更有效。可以说,任何学习的进步、提高,反思都是孵化器、助推器。
评论,是对课本剧剧本理解的评价,也是对分工排练、合作演出的评价。评论的撰写,是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整个学习活动、对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再认识、再思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与飞跃。
语文生活,是考虑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下,融入各种其他主题,注重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兴趣,学会选择,丰富心灵。由文本的阅读,到课本剧的创作,到课本剧的表演,到反思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受到熏陶、启迪,在这样的语文生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生成、发展,得到快速的提高。
将戏剧单元视为一个整体,阅读也罢,写作也罢,实践也罢,以素养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语文元素为抓手,以“综合”与“实践”为要务,以“活动”为主线,以“学法”为推手,放在单元这个整体中去考查、去分配、去搭配、去利用、去践行,加以整合,既连贯、层次鲜明,又是有机整体,能有效地改变碎片化教学容易造成“少、慢、差、费”的缺陷,更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实现素养提升。这正是整合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通联:湖北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