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平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比较能体现“以生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项目任务驱动下,聚焦学生体验与表达,实现学习的真正发生。本文主要结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探究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三“度”空间,语文素养,小说教学
当前,在深度学习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学科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可以在语文学科与语文素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实现思维的再迁移。在教学实施层面,项目化学习一般包含五个要素:问题设计、情境探究、小组合作、工具使用、成果呈现。项目化学习侧重有主题的学习内容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在协作化的实践中实现从知识脉络走向能力脉络,最终解决问题。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三“度”空间。
一、建构项目,目标指向有“热度”
项目化学习中,对真实的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符合当下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兴趣,我们称之为要有“热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它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所需要的元素,可以说是与项目化学习在目标与形式上一致的单元模式。
1.基于育人目标,设定项目
统编教材中的文体类单元,往往能从阅读者的兴趣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小说文体单元,均为短篇小说,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延展性。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对小说文体的基本认识,这对未来的延伸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把小说单元作为项目化学习的材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个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桥》《穷人》和《在柏林》,都塑造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何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新的语文要素。项目化学习对学生的积极学习和主动建构,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对学习者而言,小说的解读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项目,活动参与者在不违背原创主旨的前提下,从自身感受出发,选择切入角度,收集和阅读相关小说材料,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情境式体验的过程。这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新学习模式,能鼓励和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
2.围绕语文要素,确定任务
进行项目化学习,首先要确定一个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驱动性任务。这个任务要直接指向学习目标,具有时代特点,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并富有挑战性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要从这个任务出发,最终为完成这个任务而服务。
篇章页明确了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而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均有关于人物描写方法的要素安排。学生在感受小说人物形象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接下来的学习目标应该将重点落在体会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上,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坡度上升。如何基于学习重点,设置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驱动性任务呢?教师可以结合年段特点,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见表1)。
表1问卷调查
“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之问卷调查
1.你读过小说吗?说说你读过哪些小说。
2.在你读过的小说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本?
3.你会怎样向同学介绍你读过的小说?
从问卷来看,六年级学生阅读的小说普遍较多,且认识了很多小说家,这与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安排很是契合。从吸引之处和介绍方式来看,多数学生能指向人物形象,能关注小说中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对学生而言,课本剧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改编形式,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将热点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这一现象,本单元的驱动性任务可以设置为: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
二、主题重组,探究过程有“坡度”
从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来看,学习过程侧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体现了学习的高阶思维和深度发生。实施“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的项目化学习,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践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设计中要逐步推进。一般情况下,探究过程可分为“准备”和“建构”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重组阅读材料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壁垒,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进行重组,将课内外的小说作为学生项目化学习的材料。重组阅读材料可分为两个环节。
【环节一】
(1)结合课后习题,教师可安排任务单,如快速读这一单元的课文,说说每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识了哪些人物,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2)结合“资料袋”“词句段运用”和“快乐读书吧”等板块,阅读同类小说,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精彩画面。
【环节二】
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始做宣传准备:“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之宣传准备(小组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1)你们小组最喜欢的这篇小说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再向大家推荐两篇同一类型的小说。
(2)谈一谈你对小说题目的理解,并分享第一次读后的感受。
(3)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请小组成员一起创作一幅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宣传海报,并通过抖音、快手等APP拍摄短视频进行宣传。
從准备阶段的任务来看,学生项目化学习的起步阶段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本材料。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抓住情节重点,这是对之前学习的回顾。
为了推荐同类型小说,学生还须拓展阅读面,搜集并整理信息,这个过程实现了“快乐读书吧”的同类阅读,在对多个阅读材料相关信息的整理与概括中,实现了群文阅读。为了完成课本剧项目,学生在准备阶段还要创作宣传海报、拍摄宣传视频,这是一个“反刍”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归纳和对阅读主题的提炼。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收获通过组织建构再呈现出来,呈现的方式可以多元化、生活化和时代化。
区别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统预习模式,项目化学习更注重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上的生成,这样的任务驱动式预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是个性化学习。
2.建构阶段,重组学习任务
在准备阶段,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人物的形象也有了个性化的品评,但还未达到单元目标。要继续进行项目化学习,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建构的意义在于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重组学习小任务,优化探究历程。根据实际需求,本部分内容也设计了两个有坡度的环节。
【环节一】
(1)结合课后习题,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段,再联系人物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再读课文,你们觉得这几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环节二】
在研究“我喜欢的那篇小说”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剧本。
“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之剧本创作(小组内研讨,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1)角色:研读课文,解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2)背景和道具:研读小说里的环境描写,讨论如何设计剧本中的背景和道具。
(3)剧幕:解读小说情节,探讨删选、改编的可能性。
(4)镜头:根据人物的显著特征,注意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写好人物小传、番外故事。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极具个性化的,但未必都是正确的,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虽然归还给了学生,但教师依旧要作好引导。
在建构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意见碰撞中去伪存真,在矛盾冲突中挖掘人物身上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以梳理情节为例,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再绘制情节走势图,可将剧本解读成将情节转折点作为分界线的几个篇章,演出时以篇章推动情节的发展。学生对小说情节的解析既为改编课本剧作铺垫,又在解析中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加强了巩固。
制作课本剧是贯穿始终的驱动性任务,对课文的品读、解析、重构和补充都是为完成这个任务服务的。围绕这个任务,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中分析、比较、整合、提炼,从而建构小说文本知识,提升鉴赏能力。
三、优化评价,成果呈现有“广度”
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展评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合作与探究,让项目化学习得以持续,让语文学习的智能化、多元化、时代化逐渐突显,最终实现学习的延伸。
1.个性化表达,重在参与
评估项目化学习的结果,须要看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究后,是否能产生可以公开展示的成果。不管是在建构阶段,还是展评阶段,教师都要引导人人参与,人人展示,在个性化表达和小组合作中,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思维的再迁移。组内成员要严格按照成果展示的分工表,做到职责明确,分工有序。以小说单元为例,在展评阶段可以设计这样的分工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可参看下面的例子。
“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之课本剧表演
(1)组内分工,选好导演、演员、场务、后勤等人员。
(2)积极排练,准备演出。
(3)通过演讲谈一谈对角色、课本剧的理解,为小组积极拉票。
(4)班级公演,票选出“我最喜爱的课本剧”“最佳团队”及演员等奖项。
(5)通过日记、微博、抖音等形式记录完成整个任务后的感受。
2.合理化分工,重在合作
“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积累、能力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组建学习小组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间同质和异质的问题。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尤其在遇到项目化学习时,更想拥有相对更为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伙伴的同时,及时跟进观测、调查,并适时指导小组的搭配,可在某一方面,如性格爱好、能力水平同质的基础上寻求异质,进行合理化分工。
在项目化学习的持续互动中,要注意责任到人和互依互存。学生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别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分享观点和建议,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合作。例如,在学习的建构阶段,小说的情节已经在小组合作中有了明显的趋势图,篇章划分亦清晰,那么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环境”推动情节发展在课本剧中该如何表现,这是导演、演员、常务后勤有重合的一个任务,需要小组成员间分享观点,哪些环境是必须展现的?如何展现?是靠演员,靠道具,还是靠特别技术?在一连串问题之后,小组内会有一个相对高阶的思维碰撞,讨论、分析、建议……课内项目化学习便可能出现新的界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要走出教室,借助网络、书籍、专业人士、现场实践等方式解决“环境”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迁移创新能力、跨领域合作沟通能力等不断发展,学科观念、思维方法也逐渐形成。
3.阶段性成果,重在持续
项目化学习的最终成果是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就此终止,而是经历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过程,养成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素养。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资料袋”“词句段运用”和“快乐读书吧”等板块,适当延伸项目化学习,可参看下面的例子。
“我最爱的小说课本剧系列”之活动链接
(1)链接“资料袋”:选择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人物小传。
(2)链接“词句段运用”:四大名著中有很多精彩章节,请小组选择一个经典章节,合作演一演。
(3)链接“快乐读书吧”:阅读《童年》《爱的教育》等拓展篇目,从情节设计、环境渲染等角度评析其作用,组内交流。
(4)鏈接习作:成长的故事各不相同,却同样带给我们感动,可以用课本剧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在自主选择链接的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学会放手。从实施过程来看,学生会有困难,也会有惊喜,不管如何,这一切都是链接真实世界的学习方式,是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的。
项目化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还能促进他们积淀文化,为语文课堂增加广度、厚度和深度,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形成一种终身的学习能力。在项目化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其与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STEAM等学习方式的异同。项目化学习也不该成为单纯的活动体验,要在反思和体验之间建立链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