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 07:22魏浩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要:新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学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这种综合教育理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特点,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推行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探寻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困难与挑战;实施路径

引言

201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学校要用好课堂教学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会及课程思政推进会,上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逐渐形成样板效应,辐射示范作用已经得到彰显。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提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诸多专家学者研究表明,所谓“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由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

1.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1.2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将“教书”与“育人”的目标相互统一,即“课程思政化”。

1.3课程思政是以各门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教育能,从而形成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教育合力效应。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可看出,它较之思政课程范围更广更宽;课程政的实施充分调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深入人心。

1.4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并不是指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方式的集合;其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1.5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与学生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充分发挥基础(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功能,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或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而是要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其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与功能,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困难

目前,课程思政在一些高校陆续展开,但在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价值引领作用无法得到良好实现。由于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各司其职,各专其道,二者缺乏良好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思政课教师不了解专业课内容,无法提供具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专业课教师不了解思政课理念,价值引领作用无法良好实现。

2.2思政课在专业课教师心中地位不高。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来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专业技能,而非思想道德素养。他们认为只有学生学到专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优势,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更多的是学生自我性格、家庭环境及社会风气的影响,而非思政课教师几次课就可以改变学生,帮助其成长成才,正是由于专业课教师的这种认知偏差,直接阻碍了课程思政的贯彻实施。

2.3课程思政理念缺乏。由于课程思政提出时间不长,且大部分领导及教职工已经习惯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由学院思政课教师完成即可,一下要在全院普及开来,不仅心理上还无法适从,行动上还无法提出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及方案。四是专业课教师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学效果不明显。由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不畅,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不了解,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出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脱钩。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行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感觉生硬,教师亦尴尬。

2.4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清晰。由于目前缺乏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统一界定,所以无论是从理论或实践来看,各高职院校还处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阶段。部分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并且将高职院设置的所有课程比作为一环套一环的同心圆,而思政课程就处于这个同心圆的中心,蕴含在其他各个学科之中。这样的比喻不无道理,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加强高职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不过从实践来看,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朝着课程思政的方面去打造,且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需要做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去,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仅仅是机械性地进行添加,在“融入”上做的文章还不够。在目前课程思政相关概念还不够明确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并且做到有效推进,是需要深思。

2.5课程思政主体功能较为薄弱。新时代,中国教育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在发展,但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看,还存在着重教书、技术,轻育人的状况,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学校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就无法做到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而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的主要执行者,其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课程思政开展的优劣。各科教师如何在各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如何在不同专业课程中体现思政教育的差异性,需要各科教师花费更多的耐心去研究和探索。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政治本不敏感,他们的特长在于对专业内容的教授,能够说服其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已实属不易。如何真正将思政内容融入高职教育,实现“大思政”的目标,还需要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受众人群,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的检验样本,所以课程思政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和参与,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同度,也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

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不断改善,同时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3.1高职院校生源不同,思想意识不一致。目前,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渠道的多样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不同,导致来自不同渠道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不同,一部分学生来源于通过国家的统考统招的高考毕业生,另一部分学生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还有部分学生来自中考结束后,进入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学生等。由于来源学生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等有所差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进度等都应不同程度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程思政设置,做好思政教学针对性安排。

3.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虽然思政课程始终在不断改革,但时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较为单一,通常课程思政学习以教师为主,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通常采取“一言堂”的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更无法达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往往仅在必需的问答和课程展示等环节进行互动。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采取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同,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3.3多元化网络思想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现代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一些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而学生作为互联网感知和接受程度都非常快的一个特殊群体,往往在浏览和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其影响。往往多元化思潮的背后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势力的意志,学生的思想變化易受到不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更新新技术以另一种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中扩大其影响力,试图获得政治上的胜利。但是我们需要认清这些思潮的实质,对它们的本质进行批判,引导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分析方法,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各种思潮的本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任务更为重大,面对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问题和矛盾,思政课要引领学生理性地、客观地、辩证地来看待矛盾和问题,避免学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价值导向功能。

4.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同时也关系青年学生的未来。当前诸多本科院校在探索课程思政方法上已取得一定成就,作为高职院校,其中的思路我们可以借鉴,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盲目模仿。对于不同的专业,不能同之前的大思政理论课一样一概而论,应根据其特点和实际状况而定。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1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还包括诸如价值引导、道德选择、情感体验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每门课程都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往我们在讲授专业课知识时,教师非常注重知识及能力目标的培养,认为职业院校学生来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引导。因此未来我们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时,要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比较好的做法是可根据建设需要,对接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内涵、方法和路径。即专业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这样,既能实现对学生“技”的培养,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德”的培育,让每个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4.2切实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马克思曾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因此,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理论把握比较全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比较关注,但对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还认识不够,普遍对“课程思政”缺乏认识高度。高校应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素养,着重增强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同感,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同时,为更好帮助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备课中,专业课教师在仔细梳理课程目标后,可就情感价值观目标请教思政课教师,从而找到最恰的融合点和切入点。

4.3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力度,必要时可合力上课。为弥补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不足,通过二者的合力备课,在上课过程中可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和音”。如上海大学音乐课教师在教授国歌时,音乐课教师介绍国歌的旋律及相关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讲授国歌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沉重的历史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专业课中领会思政课教育内容。这种上课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成功案例,专业的授课方式,不仅学生爱听,专业课教师亦可避免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的不足而导致课堂的不完美。

4.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否有成效,需要有相对客观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评价体系”的指挥棒,课程思政工作就没有系统性、目标性,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的情形。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落实情况起到一定检测作用。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持续性的输入工作,也需要在输出上检测效果。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考核上严格要求,能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知识的内化于心;尤其在专业课的考核上,可从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结合上出一些题,如本专业的从业要求及职业道德等,以便更好地推行专业思政,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菅建伟.“互联网+”理念下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的路径探究[J].知识经济,2018(9):120.

[2]李杰偉.“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1):69-72.

[3]刘勇.“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2).

[4]郭贤.高职院校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6).

[5]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6]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

[7]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8]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15-17.

[9]陈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德育研究,2019(1).

基金项目:2019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11)。

作者简介:魏浩,1968.07,男,汉族,河南南阳,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