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呤
摘 要: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词鉴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存在机械化训练、知识点灌输、重视答题忽略品味赏析等一些问题。这和新高考的要求有所背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尝试借助对比阅读的形式组织古诗词群的鉴赏教学,寻找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对比点,以及不同作家作品在情感、表现手法、意象形象的对比点,以求开拓学生视野,训练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学习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古诗词教学;对比阅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浩如烟海,群星璀璨。吟咏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语言文字素养的一个良好途径,此外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高考的考查中又是一个重难点。笔者所任教过的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得分率不高,对诗词内容主旨把握不甚到位,常常容易望文生义。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容易陷入功利化教学倾向。即考什么就教什么,过分重视考点的训练,将显性的知识与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轻视古诗词的文本内涵,学生不能够真正与文本对话,通过文本开阔视野,进行自我意义的构建。因此,教师从高一年开始,在诗词单元不仅仅要教会单首诗词的内容,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意识,引入有异同点的古诗词群,在对比当中学习古诗词,从而加深对学习篇目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古诗词对比教学的意义
与单篇古诗词教学相比,古诗词群对比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系统化思维、创新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于诗词内容本身,能够加深理解,更全面地感受诗词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诗词语言的表达,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主旨。
古诗词群对比阅读有利于多种知识的整合,增加多篇鉴赏的积累,创设更多元具体的情景,从而拓展知识面。多首古诗词因其内容手法上的异同点被置放在一起进行多元的鉴赏,这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素养导向的能力突破的要求,能够锻炼学生语言的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能够引导大脑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梳理、整合,横向纵向进行比较,使得思维张弛有度。这种比较型思维不仅仅可以用于诗词鉴赏,更可以用于其他阅读甚至其他学科的运用中,促进新的阅读方式的改变。
通过整合型的古诗词群对比阅读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要“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1]。古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凝练优美朗朗上口,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格律,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古诗词群能够集齐不同的作品的精华,让学生频频接触,在语言浸润中感受中华语言的凝练成熟优美,感受诗人们的情怀,学习诗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梳理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以学习任务群为前提的古诗词群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2]。如果新课程改革中,古诗词教学依然是采用单篇细读的教学模式,“碎片化”“模式化”教学现象仍然存在的话,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难以形成。
二、古诗词群对比阅读教学的寻找点
(一)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的对比
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其生活处境的不同,心境往往也会发生改变,其作品风格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教授新的诗篇之前,往往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先行梳理作家的人生轨迹。在此以唐代大诗人杜甫与宋代才女词人李清照为例。杜甫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读书游历时期、困守长安时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通过对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了解,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杜甫创作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诗歌的不同特点。笔者曾经选取了这样一组诗歌,分别是:《望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蜀相》、《江畔独步寻花》、《旅夜书怀》、《阁夜》、《小寒食舟中作》。在这组诗歌中,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揣测诗人的情感,介绍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处境,从而掌握杜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写出不同风格的诗作:青年时期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长安十年的困顿失意,安史之乱忧国忧民的情怀,漂泊西南十一年间短暂的安稳与漂泊无依的晚年。再比如李清照,她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前后风格完全不同。笔者也选取了这样一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在这组学生比较熟悉的词作中,不难发现李清照前期诗词大多描写自然景物、闺中情思、表现离愁别恨,风格细腻委婉,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与浪漫气息。而后期因国破夫亡家散,风格转为凄楚悲凉,有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与前期作品风格迥异。
在做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群的分析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生活家庭、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情感主旨。
(二)不同作家创作的诗词的对比
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作品繁多,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也经常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类型的群诗鉴赏上就要积极寻找可对比的抓手,以达事倍功半的效果。
1.情感意蕴的对比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的内涵情感丰富而深刻,“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把握好诗人的情感意蕴,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抓手。在开展古诗词对比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同一类型的诗词来比较诗人情感的异同。比如边塞诗这一诗群,在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笔下情感是不一样的。如教授高适的《燕歌行》,我们读出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悲愤,还读出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英勇无畏的气概,边塞生活虽然苦,但是盛唐气象盛世精神带给了这群为国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勇气与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悲壮而不悲涼。这时可以拿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来进行对比阅读。“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同样是艰苦的边塞生活,同样是浴血奋战,同样是一腔的报国热情以及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果拿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来进行对比,细细品味会发现,两者虽有为国而拼命的英雄气概,但是范仲淹的这首诗还多了一层思乡之情。类似的还可以举《诗经》里的《采薇》、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岑参的《逢入京使》、王昌龄的《出塞》等,由此可以感受边塞诗的常见情感:边塞生活艰苦、风光旖旎、将士思乡怀人、为国拼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等。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从诗人的情感中体会其不同的情感,掌握一类诗歌常见的情感意蕴,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2.表现手法技巧的对比
诗歌内涵意蕴之所以含蓄难懂,还在于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议论抒情。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对比训练,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鉴赏考点,还能在解读中感受到古诗词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点缀下呈现出极美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兴趣。比如在教如何表现“愁”这个专题的时候,笔者展示了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鲍照的“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李白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周邦彦的《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内心千斤重千万重的愁苦,有的是直抒胸臆将内心的愁苦喷薄而出,更多的是通过间接抒情,即比喻、反问、想象、对写想象、化无形为有形等,委婉地把内心愁苦导出,而且因为不同的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涵韵增色不少。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在一系列的文本解读后尝试让学生归类,并在不同诗词中加以鉴赏运用,强化对该手法的理解。
3.意象形象的对比
意象是古典诗词常见的用以表达主观情感的物象,形象是诗词中作者刻画出的人物或者事物,都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意象或者形象特点,对比在不同作品中的异同,还要透过意象或者形象看到诗人的用意等[3]。比如杜甫《阁夜》里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旅夜书怀》里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登岳阳楼》里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三首诗里都写到了流水,虽然都有浩淼的气势,但是意境格局仍然是有区别的。引导学生抓住诗词里的主要意象,从意象的修饰语入手,品析意象的特点,还原画面特点,进而理解意境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内涵。学生在诗词群的鉴赏中学会从意象入手——还原画面——概括意境——品味情感内涵的鉴赏方式,而这种学习过程方法的归纳总结,正是学生在自主解读过程中能力的提升。经过比较、梳理、整合、内化,培养了学生整合延展、评鉴品味、创新等审美鉴赏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到: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将各个知识点处于整体知识网络之中,进而实现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网络[4]。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因其考点的明确性、诗歌篇幅的简练性使得对比阅读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而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诗歌教学中的对比要素,创设诗意化的情境,训练考点,灵活运用,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
[2]張杰.《对比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6月:102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3
[4]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俞平伯等[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