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勤
【摘要】劳动意识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8个要点中的一项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我国教育的国家意志。因此,本文以立足课程资源,开辟劳动基地,联系生活实践这些途径去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合理发挥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意识 课程资源 劳动社团 生活实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三大板块六个领域十八个要点。其中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素养被列为18个要点中一项素养,其目标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与《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中的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课程目标十分契合。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我们要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的优势,发展好学生劳动意识素养,保障学生向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迈进。
一、立足课程,培养劳动意识素养
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很多教师在劳动意识培养的内容上大多运用的是口头说教的方法,学科教学也很少涉及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培养问题。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纲要中指出,它是一门通过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科。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就单独把劳动、职业准备作为二大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
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8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中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劳动教育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的生活劳动《我是家庭小主人》《洗茶具》《洗衣物》;六年级上册《我家的厨房》《小小采购员》。从中年级开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为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发展和美好生活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参与的基础。这些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劳动知识,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劳动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使劳动提高效率,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很多教师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劳动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学生会做就可以了,实际上学生的劳动意识的树立,离不开以劳动知识作为基础,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次说教,或者一次示范练习就能做好了,劳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劳动知识的铺垫就是学生技能训练的航标。
《洗茶具》是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笔者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到,学生都说会这一劳动技能,仅此而已。但参与过洗茶具的学生很少,只有真正让洗茶具这一技能介入劳动元素了,劳动意识才能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笔者在上课前就给每组准备3个留有污垢的玻璃茶具,并表示出一种为难的情绪,这么多的洗刷任务,该如何完成?同学们进入了这样的情境中,纷纷给笔者出主意。很多同学都抢着为笔者洗茶具。洗了一次又一次,但都没有洗干净。看到这样的状况,笔者提出了疑问,如何能提高洗茶具的劳动效率?并给学生普及了教材中的劳动知识,洗带有污垢的茶具我们可以用牙膏、南瓜叶等清洁用品,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做到安全环保。在这样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中找到了洗茶具需要的材料和方法。学生懂得了许多劳动的知识,才能帮助教师轻而易举地清洗茶具。在《洗茶具》的教学中,笔者还渗透了家务劳动工具的演变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技术的发展,劳动工具也越来越人性化、合理化。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讨论比较扫地时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学生提出更换扫把、先掃角落再整体打扫等方法,这些意见的提出都离不开学生劳动知识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才能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
让“脑袋”转起来,“双手”动起来,掌握了劳动知识,锻炼了劳动技能,品尝了劳动的喜悦,是我们劳动与技术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注重实践,延伸劳动意识素养
把劳动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需要立足实践,不断反复操作才能深入巩固的学科。光学不练或者只是稍稍一练等于没学,学生的劳动技能也就得不到提高,联系生活实际,给予学生施展技能的舞台,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劳动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能使他们的劳动意识、劳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月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其中少不了学生的劳动、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展示。每年我们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敬老院,给那里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擦擦窗、扫扫地、洗洗杯子等。在做好这些家务劳动的同时还给他们带去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面包等食物,每次他们的到来都会得到老人们称赞。当学生看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到了实践生活中,并且还得到了好评,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技术运用的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学生在没有知识压力的学习环境中,使自己的劳动技能得到了巩固性的训练,同时也体会到自己可以在劳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实践者,进而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劳动与技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烹饪单元学做凉菜,学生在烹饪课上学到了相关的凉菜搭配知识、操作技能后,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自己购买各种菜品,分拣清洗菜品,切拌菜品,最后摆盘,呈现在一直奔波劳累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面前,也让他们尝尝自己亲手完成的劳动成果。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在有所期待的状态下进行课堂劳动技能的展示,学生的技能得到延伸训练,并且也让学生在技能养成的同时深化技能背后蕴含的经济、卫生、营养、责任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感受,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三、成立社团,深化劳动意识素养
劳动基地社团的成立,能使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劳动教育,我们在学校的南边腾出了一块空地,进行种植花草果树或田间农作物的尝试。作为劳技课堂中的劳动教育的延伸,学生在劳动基地播种、除草等技能的锻炼,劳动习惯不再成为纸上谈兵。学校为了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利用学校开辟的空地,挖沟开渠。低年级每班分两块地,中高年级每班分三块地。这些地全部让学生和教师用于种植。教师和学生制订好方案,根据季节在基地上种植瓜果蔬菜和花卉。学生在校外种植员的指导下在真实生活下进行种植劳动实践,笔者带领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黄瓜的种植劳动,并且进行观察记录。学生自己动手播种,管理,最后采收。这一过程历经了3个月之久,同学们在农地上劳动,从沐浴和煦的阳光一直到炎炎烈日的炙烤,期间经历了播下第一颗种子、给种子施肥浇水、等待种子长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很多同学汗湿了衣服,划伤了小手,被虫叮痒了,这些劳动的艰辛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特别是在播种开始时,天气晴朗,为了让黄瓜秧早日成活,必须每天都浇水,当黄瓜秧苗长大时,需要及时搭棚。这些艰辛的体验,我们平常在课堂教学中是体会不到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劳动基地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会到。这样的体验也让学生终身受益。特别是当瓜果到了成熟丰收季节,学生采摘自己的劳动成果时,那无以言表的喜悦说明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得到了强化。
建立劳动基地,给学生创造了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生态环境中快乐成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填写植物生长记录表、运用自己所学的文本知识来种植和管理植物,提高了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学生付出了汗水,体验了艰辛,同时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和道德情操。
学校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劳技课程中的小木工学习,辟出一个教室设立木工坊专用活动教室,成立木工基地社团,为学生的木工劳动提供了平台。在这摆满各种手工锯、木工机床的地方,学生进行木制作品的制作。其中有的学生根据设计稿打样、锯割,有的学生进行拼装、打磨。有时为了制作部件的一个小小的弧度,成千上万次地打磨,磨破了不知多少张砂纸,很多学生手都磨出血泡了。在打磨期间,学生戴着一次性口罩,觉得非常吃力。这些劳动感受也只有在学生亲身经历中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原始的体验,由此才能萌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要珍惜劳动成果。如今的学生对于最后的劳动作品只是一种金钱上的定位,如果没有这样的真实体验,他们根本无法体会到作品内部所蕴含的劳动者的艰辛。这样的基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参与,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入劳动技术的文化感悟。
学生劳动意识素养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就是学生劳动意识素养这颗种子发芽的阳光雨露。为了这颗种子健康地发芽,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