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成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学校应继承与发扬这种传统文化。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楹联文化是如何繁荣着校园文化的。
【关键词】楹联 校园文化 德育
《说文解字》中“楹”释为“柱也”,“楹柱”即指房内的柱子或门柱。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亦雅亦俗,时庄时谐,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流传了几千年,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一、藏在楹联中的祝福
作为楹联大家族的一员,春联是流传最广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春联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和人们美好的愿望。追根溯源,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第一副春联应该是五代时期西蜀后主孟昶题写。据《蜀祷杌》载:“蜀未亡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光阴流逝,我们仍能透过文字,感受新春伊始阖家团聚的幸福感。古人呕心沥血的楹联创作在历史长河中没有流失,古人的智慧正激发着今人的灵感。
每逢春节,又到了小朋友放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刻,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与春节的实践活动,写春联、贴春联往往成了孩子们最热衷的趣事,有书法特长的孩子泼墨挥毫,写得或龙飞凤舞,或颜筋柳骨,或刚劲有力。浓浓的墨香包含着浓浓的年味,蕴藏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春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触发我们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
二、藏在楹联中的童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觉得肩上有责任,要向新一代学生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如果生硬地向低年级学生介绍楹联的概念,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是很难理解的。笔者一直认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堂洋溢着欢笑、充满着童趣的课更能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开启学习语文的大门。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时,笔者用了图文对照、我问你答的形式来教学,笔者将课文“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中的“对”字抠出来,将“云、雨、雪、风、花、树、鸟、虫、山清、水秀、柳绿、桃红”两两左右对称展示在PPT上,让学生数数左右的字数是否相同,了解对子的基本形式。又以图片一一展示,了解对子的表达内容是相对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对于课题《对韵歌》中的韵字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拼音,知道汉字有“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但是它们同时拥有另外一个名字“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而对子的左右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对子的另一种规律,这样的规律使对子读上去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传诵。最后,在课堂的结尾用游戏的方式结束这堂课,加上拍手,笔者读“云对……”学生答“雨”。笔者读“雪对……”学生答“风”……让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楹联的韵律结构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相信只要以诚挚的心拥抱汉语的美,那优雅的文辞,那抑扬的声韵,那睿智的哲思,那空灵的意境,穿越千年也滋润着代代华夏人的心田。
三、藏在楹联中的希望
春天是一個充满希望的季节,为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汗水肆意挥洒的运动会上,一声声激励人心的口号喊出对胜利的渴望。例如:赛跑跨栏,争魁夺冠,莫辜负暮雨朝云,春花秋月;飞枪跳远,健体强身,要胸怀南疆北漠,碧海蓝天。在爱心义卖的活动上,操场上洋溢着欢声笑语,各个摊位的“小老板”们,有模有样,派头十足,嘴里叫卖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打折啦!买一送一哦!”“过来看看吧,我们这有许多好东西呢!”为了把自己班级的义卖物品卖出去,同学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收钱,有的推销,有的叫卖,干得热火朝天。值得注意的是海报上、横幅上出现的宣传楹联,真是发挥出无尽的想象力,看那句“蓝天下有爱,南小中有情”,融情于景,境界远大;瞧这句“温情手拉手,义卖心连心”,温暖了参与这次活动的每个人;观这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学生们用善意的心去帮助别人,用善意的行动传递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这次疫情之下,许多人也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楹联为武汉加油,例如“安全距离可以有,人间温暖不能无”“多难兴邦精诚志,同心同德显担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等等。而各地的防控标语全是人民的智慧,显得通俗而硬核,幽默且风趣。如“省小钱不戴口罩,花大钱卧床治病”“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等等。乍看这些楹联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在影响社会舆论,在防控疫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次疫情,国际友人也纷纷捐款捐物,上面用中文写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支持口号,与之表达相比更婉约的是这次日本捐赠的物资上印有中国的古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这样的句子,用中国化的方式传达祝福,令人动容,有人说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日式表达。是啊,这些楹联都在提醒着我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不能放弃希望。
四、藏在楹联中的精神
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既可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也可用于励志做人,过去没有现在覆盖广泛的行业广告,但店铺的楹联却被大家记住,口口相传,传为佳话。由此可见,楹联中传递的是一种敬业精神。
在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上也常常可以看到楹联的身影。例如:我校吴江区南麻小学有一座知青亭,由苏高中知青为纪念下乡30年,在1998年12月捐资建造。经《上海知青》杂志社考证,该亭是“中国知青第一亭”。上面有原为知青的画家王葵书写的楹联“初到鲈乡独盼长亭遮烈日,重临桑地共镌片石寄深情”。下乡支教的经历,让这些知青共聚于南麻小学,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在生命中镌刻了一段难忘的旅程,这副楹联深深地表达了知青的精神,在艰苦磨难中奋进,在平实教学中奉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在学生日常的校园学习与生活中,学校也经常采用楹联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我校食堂的墙壁上便挂着多副楹联提醒学生珍惜粮食,光盘行动,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当学生用餐时便看到了这样的楹联,在这种楹联文化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让这种文化进入心田,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小主人。
楹联是一方沃土孕育的传统文化,它长盛不衰,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但正是它在默默地繁荣着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