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艳青
【摘要】“一带”和“一路”,是利用教师的个体差异资源赋能教师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倡导“共研、共建、共享”的核心原则,“一带挈”——上“承”名师工作室,借智借力:①人格感召,智慧帮带;②借力助推,集聚辐射。“一路径”——下“接”优师工作坊,聚智聚力:①志同道合,触碰痛点;②线上线下,深度交融。“一成效”——点“亮”朴诚教师群,成事成人,让百年老校腾跃着昂扬不止的蓬勃活力。
【关键词】教师 校本培训 名师工作室 优师工作坊
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校训“朴诚”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朴诚立品,润泽生命”已成为戚实小现代教育生活自觉坚守的一种基本主张。百年老校新发展,必须把焦点落在“教师成长”上,因为教育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的过程,而是一段“生命影响生命”的历程,教师专业,教学才有品质。我们对现有的研训模式进行全面“盘点”,发现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自上而下”,不接地气。多以“学校层面策划,学科组长传达,一线教师执行”呈现,这种方式有利于把握总体方向,但会出现策划与实际相脱节、教师盲目应付却收效甚微的情况。二是“统一模板”,不合需求。每个学科组人数不均、年龄结构不同、学科特点各异,若校本研训总是以“统一模板”套用到各个学科组中,必定会因缺少自由、自主而难有创新与热情,无法彰显和挖掘各学科的独特魅力与潜在优势。
笔者认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很富足的资源,“一带”和“一路”,是利用这一差异资源赋能教师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将以“一带”和“一路”这一合作发展理念,倡导“共研、共建、共享”的核心原则,借助上“承”市区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下“接”优师工作坊两大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双向互动、实践融合、文化包容的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以点燃、唤醒教师开启本质发展的方向,激发内生性发展动力,让百年老校腾跃着昂扬不止的蓬勃活力。
一、“一带挈”:上“承”名师工作室,借智借力
市区级名师工作室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摇篮,是一种基于组织助力、自主发展、集群共长的教师团队研修模式。教师主动加入市区级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寻求同频共振的共享性学习资源与环境。哪怕是编外成员,这一提档升级的借智借力,也会让所有身处其中的人获得成长。以此激活校本研修活力,实现教学引领、专业引领、科研引领,凸显“承”的价值——以“人”成“事”。
1.人格感召,智慧帮带
名师工作室不同于行政力量驱动的传统研修组织,主要靠学术、人格的感召引发力量内生的教师团队发展,从而突破外力驱动模式。靠的是全体成员发乎于心、动之以情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尤其是名师的人格素养,是工作室引领成员们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工作室领衔人会为成员提供有力的专业引领和智力支持,邀请专家面对面解答成员成长的困惑;邀请一线名师,重点指导,提升成员学科专业素养;联合其他名优工作室协同开展研讨活动,学习借鉴、积淀经验、共同提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送教活动等,搭建平台,让成员开阔视界,在历练中提质成长。
2.借力助推,集聚辐射
名师工作室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划、研究机制,多样化的、开放性的交流和反思平台,直接把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体成长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激活效应。工作室的每个成员都是未来的名师,都应该以“名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发挥聚集辐射作用,引领本校教师群体践行教学、改进教学的行为和能力提高,不断唤醒和提升职业自觉意识,为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校本共享创生。工作室以“导师+项目”的推进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品牌化。在这一高位引领下,青年教师吸风饮露、吐故纳新,从名师的成长中汲取经验,不断地提升,成就越来越优秀的自己;同时充分利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推进原则,学校提供“校本体验、合作学习、经验分享”等引领的机会与平台,让每一个成员成为具体项目的推进主体,由此带动校本研修。将“课堂转型”作为首要任务,提倡有机整合“学、问、思、辨、行”等自主学习行为,开展“五学”工程,建立立体学习网络。通过自学(通过自我阅读、撰写笔记、整理资料等方式丰富学识)、群学(交流、分享、悦纳彼此所得)、网学(借助丰富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交流)、访学(组織教师参加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学习培训)、面学(邀请学科专家莅临学校讲学,与名师工作室成员面对面交流学习)等活动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教学水平。
异域分享辐射。工作室都会向成员所在区、所在学校开放活动。走进每一所学校,就是感受不同的学校文化,触摸不同的教学思想;走进不同的区域,就是感受不同的区域文化,交流不同的教学理念。青年教师要不断地走进区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不同的教育思想、不同的教育理念在同一平台的交流碰撞,深层次的研讨活动会赋予成员新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再有名师工作室的层级,会为成员的发展不断创造更高层面的交流平台,这也将有效促进各成员向新的发展高度迈进。
二、“一路径”:下“接”优师工作坊,聚智聚力
基于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如何克服条件论,“激活”中老年教师团队的发展需求,是我们一直思考与实践的重点问题。他们需要的是研究的能力与视角,成立以其命名的优师工作坊,吸引“同道中人”将教学中的问题、困惑提炼成研究主题,聚力研究,物化成果、辐射引领。这一常态研修方式,让教师们在指导他人中找到存在价值,从而帮助他们突破职业瓶颈,从一个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一个研究型教师,凸显“接”的价值——以“事”成“人”。
1.志同道合,触碰痛点
工作坊的成员自由组合,只要研究方向一致即可,既有年轻人,又有资质较深的老教师,甚至还可以跨学科。这样一些不同年龄段、不同资历的成员汇集在一起,可以放大他们之间差异资源的价值。大家围绕一个项目主题,明确各自的任务。工作坊运作的过程,实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除了最大的受益人“学生”之外,“教师”也成了受益者,也实现了自我发展。
工作坊以“触碰痛点”为主题主旨,让每一次的共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效果。统筹设计“实践(听评课,亮家底)—触痛(说不足,说痛点)—反思—修正—提高—再实践”循环往复的策略,提高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思考,形成新的认识;再实践,就是返回原点,再开始新的一轮“触碰痛点”。过程中的相互启发、抱团发展,历练的不仅是责任心、进取心,更是团队间合作的能力。
2.线上线下,深度交融
要持续提升优师工作坊的研修效益,让成员不断有获得感,就必须在解决成员的痛点上再下功夫,引导学员明晰并坚定研修的努力方向。线上学习线下活动一体设计,线上学习研讨服务线下实操训练。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研修群自由发起话题进行交流讨论,获取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下集中研修解决网络上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研修形式灵活多变,便于教师及时解决教学矛盾。为此,工作坊应认真梳理线上学习亮点、热点和焦点,在研修主题的引导下,精心设计线下活动方案,力争将成员的痛点转化为其收获,将成员在线上学习的收获在线下化为实践能力。
工作坊要注重内涵发展,强化研修影响力,就必须及时整理阶段研究成果,让大家成长有动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研修机制,明确共同目标,明晰精神文化追求:开放、重建、发展。如果在每一项研修活动结束之后及时整理各类成果并发布,既可以减少后期工作量,更可以通过成果的发布激励全体成员争先创优。在成果的提炼过程中,引导成员有意识地整理个人成果、学习他人,养成深度反思与专业对话的品质,一起走好“学习奠基,行动探索,反思提炼”的成长之路。
三、“一成效”:点“亮”朴诚教师群,成事成人
同频共振、集约发展是优秀教师团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一带”和“一路”,赋能教师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打开另一扇窗的创新之举。
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导向极具引领性和激发力,往往有“一位名师,带动一个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的潜质。有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方向觉醒,实现专业内涵提升、职业幸福体验、责任担当与生命价值的本质发展;有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动力觉醒,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且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优化,找准发展的优势领域,赢得集群发展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形成异质互动、“理实”相融的推进态势。
优师工作坊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不同优势,让每一个成员之间不仅变得更加团结,而且彼此形成了一种竞争力。让每一个成员都成为一扇敞开的窗,让大家看到每一扇窗外的“风景”;同时又在共同的研究目标引导下,互相联结成一幅新的“活画”。每一个成员在积极开展自主研究的基础上,主动引领項目、学科,甚至学校的教学研究,把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对教师群体会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其实,“一带”和“一路”的实施模式完全可以“坊室合一”,最大的好处在于整合了优质本土资源,开发优师资源。名师工作室是名师聚集的大“群”,而优师工作坊是一个优师聚集的小“群”,“一带”和“一路”形成了以教学主张为圆心,以多层系列主题为圆环的同心圆式研究架构。优师工作坊的必然目标之一是凝聚团队,培养骨干,工作坊主持人在建坊、管坊、用坊的过程中,让团队的智慧在坊中闪耀,让团队的合力在坊中进发,势必赋能于坊间成员,让潜力成员脱颖而出;而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内涵不断丰实,研究外延不断拓展,像滚雪球般地推动成果累积。两者结合就如同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断“生长”,将孵化更多的优秀人才。
天下没有新鲜事,重新排列组合就是创意!“一带”和“一路”——名师工作室、优师工作坊,一路探索一路学,一路践行一路思,靠的就是团队,拼的就是智慧,有的就是坚持……相信每一次行走,都会遇到一番新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