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思”

2021-09-10 03:13张新钦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会学生思,以及思什么、怎么思。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把“思”落到实处,是“以学”为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能力大有裨益。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教师应通过“活”思、“精”思、“广”思、“深”思,让学生进入会“思”的世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6-0087-02

引  言

近年来,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小学美术课堂有了新气象,“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能不能跟着课本画?老师,你画一幅我学着画”……在课程结束两天后,笔者再问他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呢?很多学生回答不出来。笔者陷入深思:为什么课堂学习无法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和持续的影响呢?课堂教学没有成为构造学生生命素养的核心能量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根本,笔者认为,这是课堂活动中学生缺乏深度学习的意识。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思”起来。

“思”即思考、思维、思想。核心素养体系的十八个指标中提到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勤于反思等,这些都与“思”密切相关。由此,我们体悟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核心是思想的成长,是思维力的发展;素养的核心是“思”,養成核心素养内在转化的秘密是思考。美术是一门技能课,课堂中的“思”与“学”更需要相互配合,学而不思则成了画夫,思而不学则成了空中楼阁。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穿“思”[1]。

一、导中“活”思——调动审美感知、审美领悟能力

新课导入这第一环节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对下一环节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很多教师千方百计地给课堂设计一个良好的开端,采用实物展示、听音乐、猜谜语、图片欣赏等形式。这些像演戏序幕一样的导入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时间限制,导入环节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多,因此,难度不宜过大,要顾及全体学生,应控制在全班95%的学生能解答的程度上。

例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画龙点睛”一课时,课前让一位学生帮忙去搬作业本。在上课时,为了感谢那位学生,笔者拿出两个礼物,一个有漂亮的包装,另一个没有包装,让学生判断,哪个礼物更适合送人。学生很快做出选择,并能解释出原因。接着,笔者让学生观察一下礼物的外形,猜猜里面是什么礼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可以猜出物品的名称。这样的“思”,难度不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赏中“精”思——拓展图像识读、文化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欣赏”和“鉴赏”,让他们对作品由一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深刻认识。教师可带领学生运用视觉感知、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通俗地讲,就是要引导学生欣赏一幅画,要懂得好看在哪里,如果觉得不好看,说说为什么,这就要“精”思。这里的“精”是精心、精密的意思,有提炼或精选的含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精”思,从画作中精心理解画家要表达的思想,用心揣摩画面构图与取材内容要诉说的心声,在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等素养和水平[2]。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最受尊敬的人”这一课时,其中有一幅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整个画面主要是一位老人的头像。学生初看觉得很简单,觉得人物很“丑”,不知道这幅伟大的世界名作出彩在哪里?在教学时,笔者先提问学生:“这个人从事什么职业?从哪些方面你看出他是农民?”大部分学生从衣着、道具、背景看出油画中的人物是一位农民。笔者继续问:“这个农民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仔细欣赏,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做出回答:“耳朵上的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民;脸色暗黑、手指粗糙可以看出他劳作很辛苦;从喝水的粗瓷碗看出这个农民很俭朴……”笔者问:“画家采用肖像构图方法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说出:“这样的构图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细节。”笔者最后问:“这幅画要表达的是什么?”学生继续在欣赏中思考,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懂得画家创作这样一个形象的目的是赞扬中国老百姓,以及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

通过“精”思获得的审美享受,是建立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的,容易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通过“精”思,学生仿佛参与到美术作品创作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了作品的内涵。

三、画中“广”思——提升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能力

(一)画什么——“广”思构图

画好一幅作品的首要任务是构思。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过程好比美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只要找到合适的“刀”,并把“刀”磨锋利了,就会下笔如有神,好作品也就信手拈来。一幅画里主体画什么,背景画什么,各自位置如何分布,主体要占多大范围才使画面构图饱满、看起来舒服……这些都属于构思的范围。在下笔前,笔者让学生反复思考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构图,多想几种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方案进行作画。这种扩大范围的“广”思,能升华画面意义,体现艺术作品的价值。

(二)怎么画——“广”思内容

作者只有亲身经历,并收集到一定量的资料,多方面揣摩,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高度和深度。为此,在生活中,笔者要求学生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并能速写下来;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对书中的插图进行细细欣赏,多揣摩造型特点,有时需要用纸把它们临摹下来。学生通过不断收集素材,无形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各种知识面。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他们会有各种奇思妙想,结合绘画表现技巧,自己去发现、调整画面的要素,然后进行想象创作。学生通过“广”看、“广”记汇集成“广”思,能创作出具有思想高度和文化内涵深度的理想中的美术作品。

四、评中“深”思——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要会画画外,还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评点他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对于审美判断,教育部是这样解釋的:文化艺术的多样性能被学生理解和尊重,具有各自能力。第一,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第二,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第三,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一般在评价环节比较容易实施,在评价作品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

同龄人的作品更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现象,开展评价活动,使学生在相互评价和交流中有所收获。但笔者觉得最有意义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能给伙伴提出画面修改意见,在给予意见的同时,解释一下修改的依据。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看出学生自身的欣赏水平,还能引发学生去探究——如何让画面更完美。这样深层次的思考,无论评价的学生还是被评价的学生,在审美判断能力上都是一次次能擦出火花的升华。

结  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思”,以及思什么、怎么思,是真正落实以“学”为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效措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要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进入“思”的世界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郑宪恒.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分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8(03):18-21.

周亚卓.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的影响[J].美术大观, 2012(01):162+176.

作者简介:张新钦(1975.11-),女,福建莆田人, 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