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在初中审美教育中的价值探究

2021-09-07 11:54杨梦玥
艺术评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美术课堂审美教育

杨梦玥

摘要:民间美术是经过无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传承的产物,它不仅蕴含着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还表现着民族的喜闻乐见和审美情趣,对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恢复和振兴民族智慧与美好情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在作用。本文从民间美术的审美内涵和在初中审美教育中的渗透现状出发,以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文化意蕴、隐性审美为基点探究其美育价值,将民间美术引入初中美术课堂,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从而启动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

关键词:民间美术  美术课堂  初中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下的教育热点,民间美术就在美育的舞台上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一角。民间美术既彰显着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表达着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还蕴含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等,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高度统一的特点,能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丰富人们的审美认知。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义务阶段应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学校美术课堂是落实初中审美教育的主力军,将民间美术融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增强学生情感认同与思维活动发展及提升学生个人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民间美术的内涵

民间美术是在人类劳动生活中所产生的,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社区的视觉造型艺术,具有鲜明的乡土文化特征,其创作主体是民间大众,功能是满足民间需求。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兼容性。从情感层面来看,民间美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特定的生活氛围,是从常规化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视觉表象,其中蕴含着的和美意向派生出种种美好祝愿。从哲学文化角度来看,民间美术多以象征的手法来体现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我国哲学思想的“阴阳观”所提出的万物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之理,在民间美术的构图和创作内涵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人的切实需要层面来说,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更多地继承、保留了传统审美意识的原始意义,通常人民群众把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或渴望实现的愿望寄托于民间美术这种精神形式。从道德文化的角度来看,民间美术把是非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启迪和教育大众。

二、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潜在的美育资源,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但在当今的美术教学实践中却慢慢走向边缘。就课程而言,课标中虽明确要求各地基础教育学校及美术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地域特色、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美术课程转化,但部分地区由于条件受限,对于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发仍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其次,现行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科书中,以湘美版七至九年级教材为例,虽均有涉及民间美术的内容,但都不多,且民间美术未被系统专题的列入教材。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将民间美术融入课堂的观念薄弱,其次,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技艺难度不等,而教师能力有限。最后,在信息化时代盲目审美现象愈发严重,学生通过网络能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会潜移默化的认为当下所流行的就是美的,而由于民间美术的教学边缘化,导致学生将民间美术与“土气”或“过气”划上等号。

三、民间美术在初中审美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吴冠中先生曾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的确,现在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审美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当审美成为教育的时候同样存在共同标准。作为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美术,是下层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并不是以成为“艺术”为目的而产生的,它有别于其他艺术的性质,是一种集体文化心理实现过程中的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审美认知具有发散性、独立性、多维性、片面性与表现面性等特点,在审美活动中他们没有固定的审美趣味,这点正好为民间美术融入课堂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它能全方位的启动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

(一)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启动学生审美感知

“感知”是获取对象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针对审美对象的形状、色彩、结构、材质、肌理、空间等进行观察、感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感知认识,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成熟,他们可以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也随着求知欲的增强,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个性差别也日渐突出。将民间美术融入初中阶段的审美教育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鉴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国民间美术在长期的发展中遵循视觉艺术规律,受民俗观念所制约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造型语言。首先,民间美术造型有二维、三维、动态之分,其形体呈现为多视点、多空间、平面化。通常手工艺者以主观方式来呈现客观对象,不追求真实的立体感,例如剪纸作品中常出现的侧脸上有正面的眼睛,这种多视角才能看到的事物综合为一个图像的形式,能启发学生多角度的去观察事物,在审美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审美知觉。其次,民间美术的设色明快,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初中生知觉能力的精准性与深刻性都在不断发展,能精确地分辨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差别,还能感受色彩所带来的特定含义。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迎合了传统需要,比如红色与白色的运用,体现了阴阳观念中的生与死,红色象征着幸福、吉祥、喜庆;白色象征着凶兆、枯竭等。学生通过学习后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能丰富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知。再次,民间美术的材料取决于自然,如纸料、织料、木料、泥料等,这些不同的材料造就了刺绣、版画、陶瓷、皮影等艺术,通过鉴赏学习拓宽了初中生对民間美术多种类别的了解,同时还能对不同材质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后,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对象,通过拟人、简化、适形等装饰手法叙事,以重构的手法将形象元素重组,教学中使用这些具有独创性的造型语言能帮助初中生透过事物的形式把握情感的流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民间美术的文化意蕴丰富学生审美想象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审美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而展开的,在审美的过程中推动着美感不断持续发展。民间美术它所包含着的百姓思维、观念、信仰、审美等等属于文化范畴,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意识,经过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它从实用中来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中模拟仿生的文化造型是人类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对物象进行概况与提炼,创造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神龙鬼怪,这些形象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体现了自古以来的文化独创精神与百姓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形成了固定的文化基因,而且在中华大地上还得到了继承与弘扬,例如象征美好富贵的龙、凤、鹤;象征多子多孙的石榴、鱼、葫芦等。審美想象具有的情感性体现在审美活动中,根据审美主体要求而展开,将所有的形象在情感作用下相融,重构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新形象。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他们有了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初步理解形式与内容间的关系。在这个阶段让初中生透过民间美术作品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民俗价值、意义及内涵,能打开他们审美想象的大门。审美想象所具有的创造性由情感性而决定,随着初中生感受力的逐渐增强,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教学中,老师利用民间美术作为教学素材时,可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如剪纸作品《连年有余》中鸡寓意着吉祥、鱼象征着有余、抓髻娃娃象征着多子多孙,通过对作品造型、色彩、寓意、用途等分析,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助推学生将自我情感代入至作品中激发其创造意识,学生动手制作民间美术作品时老师将民间美术特有的意蕴传递给学生,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

(三)民间美术的隐性审美提高学生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认知的高级阶段,是对审美事物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后而掌握其内涵与体验美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百姓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决定着民间美术的审美内涵,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作品完全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美感而产生。要想通过民间美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就需要从显象表征出发,结合内容分析隐性审美,才能从物象、精神、文化本身达到统一的审美把握。民间美术的显象审美体现于功能、视觉、风格之中,对于百姓而言经济实用是基础,单纯质朴是形式,求大求全是传统;而民间美术的隐性审美是无形的,喜庆吉祥、敬畏神灵、歌颂生命、驱灾辟邪等隐藏于精神与象征之中。对大部分初中生而言,他们对民间美术的认知程度还仅仅停留于作品的显像认识,无法与作品背后的涵义产生共情,所以美术教师在进行民间美术讲解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美术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以木板年画中的门神为例,从显象造型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该作品色彩艳丽且极具装饰性,构图饱满,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从隐性审美上让学生了解到通过对门神运用了夸张手法扩大头、眼、躯干等,给人营造一种安全感,通常贴于门上以抵御妖魔鬼怪的侵入。又如剪纸作品《生命树》显象审美中以对称外张式构图,将多种植物、动物集为一体;隐性审美则通过热闹祥和的场面蕴含着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美好愿望及对生命的歌颂与崇拜。民间美术在百姓切实需要的驱动下赋予了造型对象特定的审美内涵,初中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能加深其深层次思考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在大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当下,以民间美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形成对民族、国家的强烈归属感与荣誉感,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相关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民间美术教学的不断深化,现阶段大部分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都有涉及民间美术的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时若是单纯的模仿其表层形式、片面地追逐原始风格,这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与生活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符合我们艺术个性的造型语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用自己的艺术形式推陈出新。虽然国家相关美育文件加大了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将民间美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教学设计。对于民间美术教学占比较少的学校,美术教师可结合实际需要,立足于本土特色来编写民间美术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设;对于民间美术教学占比适中的学校,可定期举办学生作品线上线下展览、引进手工艺大师等来促进民间美术在校园的活态传承,实现民间美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的转变教学理念,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科创新融合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入探究民间美术内涵,丰富自我民族文化视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探究一条属于中国本土艺术的教育之路。最后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式,例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直观呈现民间美术资源,将美术课堂搬到生活中,安排学生在传统节日里观察民俗活动,拉近学生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等。

五、结语

审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种生活刚需。民间美术使艺术成为生活中一种通俗普及的行为,这种对待艺术朴实、自然的态度对基础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未来的中国化美育应首先立足于本土文化,大胆吸收优秀文化基因,通过创新民间美术教学帮助学生去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分析、评价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美爱美之情。民间美术作为特定文化形态中的产物,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情感媒介,当下美育工作者所进行的一切民间美术教育研究,目的并非倡导培养新的民间艺人,而是为了提高祖国青年一代的爱国思想情怀及促进人思维意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思楼.论中国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263-267.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彭纲,文艺,徐颖华,等.民间美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美术课堂审美教育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