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2016-11-24 15:09张加勇
考试周刊 2016年88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

张加勇

摘 要: 由于美术课堂的特殊性和学生因素的复杂性,因此美术课堂上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灵活多变,活动方式不仅灵活多变而且与时俱进,需要美术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开掘、培育。当下学生活动方式中的合作学习比较适合美术学科特性。

关键词: 美术课堂 空间定位 学生活动方式

由于美术课堂的特殊性和学生因素的复杂性,因此美术课堂上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灵活多变。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源泉,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在此空间中处于尤为重要的位置,社会互赖理论和动机理论为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互赖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在没有个人努力和合作的情况下,则不会产生互动;动机理论,人的学习动机是借助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下面,我重点谈谈学生活动方式中的合作学习。

一、异质分组是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保障。

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素质、能力、性别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5~10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这样的组织形式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基础。美术课极具开放性、操作性,较之其他学科更具交流探索、合作学习的可能性,学生在美术方面的表现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中迫切需要取长补短、合作探究。在美术课上,正是因为学生在艺术素质、修养、历史知识、文化底蕴、兴趣、悟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对其合理的异质分组是实施“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主要基础,是实现学生间有效互动和合作的前提。

在过去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先布置一些学习任务,然后简单地让周围的几个学生组成小组边讨论边练习。结果学生在小组内要么不知所云地乱讲、乱嚷一气;要么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说闲话,导致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有别于新课程理念的合作学习,达不到合作学习积极互动、合作分工、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职责明确、资源优化互补是成功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一般没有明确的个人职责,往往导致小组成员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活动成了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如,在一节招贴画设计制作课上,老师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拿出小稿时,各小组虽然围在一起进行讨论,并且制作小稿,但有的组有人讨论,有人看,有人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干脆在座位上玩;有的组竟有几个学生抢材料做小稿;有的组干脆由一人代替从构思到制作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由于各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个人职责、责任,在学习中,小组成员不能相互弥补,不能形成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共同负责、良性互动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强调每个组员的个人职责、个人责任,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因此,学习前应对学习小组不同质的学生合理分工,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以前述为例,就可设以下职责:讨论、构思、材料准备,调色,施色完工后装裱,教师可以适当指导。这样,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清楚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小组的其他同伴负责,小组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相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实现小组目标。再如,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同角度的解读分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如,文艺复兴的背景、达·芬奇生平、《最后的晚餐》背景、构图、立意、人物动态的分析、绘画手法的尝试性分析等,小组中每一个成员负责建构其中一个部分,并熟练掌握,然后教给其他同学,以便让每个学生能对此画欣赏进行整体建构,最后学生参加对所有学习内容的测试。这样,每个学生在自己承担的任务和交流讨论时,能够明白不但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全组同学负责,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体现了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价值。

三、培养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成功实施和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手段。

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单一追求认知、技能目标,而追求均衡的实现认知、情感、技能上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往往导致合作学习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比如:很多合作学习小组在刚组建时,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烈的合作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变得兴趣全无,应付了事。在小组讨论时,一些组员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发言,而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知识面广、领悟能力强、感觉好、美术素质高的学生往往成了“权威”,瞧不起学习困难或技能差的学生,在小组竞争时,小组各成员之间缺乏群体精神,各行其是,小组竞争一旦失败,则互相指责,怨声一片。以上现象及种种表现,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合作的意识和必要的社交技能。

在美术教学中,要开展真正持续有效的合作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表述、倾听、尊重、交流、合作等必要的社交技能。科学调查和实验已经证明:同学提供的经验通常容易被接受,同学间的交流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规范,有效培养各种合作精神和意识及众多的社交技能。我们应充分发动学生,通过学生间的活动促进其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的形成,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缓慢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并鼓励学生在校园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有意识的练习这些特定的社交技能。在美术课上,教师还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引导,并合理约束其行为,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四、不求一切最好,但求一切更好的目标定位,是学生对合作学习保持持久兴趣的动力源泉。

合作学习的评价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算达标。合作学习还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同的依据,这样就把个人的竞争变成小组竞争,有利于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重心由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团体合作达标。这种评价理念有利于充分激发个体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

当然,没有绝对性,课堂上学生活动空间非常广袤,活动方式不仅灵活多变而且与时俱进,需要美术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开掘、培育。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
巧借“微”力,激活美术课堂
游戏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有效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发挥评价功能激活美术课堂的研究
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