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玲
摘要:本论文根据教学经验与感悟撰写而成,旨在通过四个方面论述部编版教材第一课时教学如何设计而展开:词语教学,重点取舍适当有度;关注问题,创设语言表达情境;把握细节,感知文本美妙语言;交流心得,设置悬念引起下文。只要我们认真关注词语,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灵性解读——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将课上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第一课时 析词有度 创设情境 感悟语言
在“国培计划”听课评课诊断活动中,连续听了二十多节课,其中不乏有激情、理性的教师,颇感欣慰。只是十个乡镇听下来,第一课时教学界定存在很大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确应引起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思考。“国培计划”乡村之行点点滴滴,行诸笔端以供反思自勉自励,同时也对部编版教材第一课时做深入探讨。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词语教学,重点取舍适当有度
统编版教材是一套全新的教材,贯穿其中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希望用好这套教材。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上,第一课时到底掐在什么点儿上,似乎老师们并不是很清楚。
时隔半年,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仍记忆犹新。他执教一年级革命题材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40分钟的课堂,读一遍课文,第三十八分钟还在讲生字组词,一个字一个字地出示课件,课件结束,识字教学也就随之结束,每一个字平均用力,没有指导写字。没想到“精彩”在最后两分钟里冒出来,课件一转,音乐响起,画面显现,习近平主席中国梦教育梦,孩子迷茫的眼睛瞪着画面,又看看老师。突然男教师声音洪亮、震耳欲聋地说:“啊,伟大的中国梦和教育梦,我们一定会实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激昂的音乐戛然而止,把学生震蒙了,也把听课的所有老师震蒙了……
新课标规定: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课时教学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一年级起步阶段,更应该重视写字指导,书写美观。
二、关注问题,创设语言表达情境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国培计划”听评课诊断活动中,我执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环节大致是初读识字,再读梳理文脉,精读感悟文字的美妙等过程。在两幅图上做文章,准确截取第一课时教学的点,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小葫芦长势那么好,为什么没过几天就掉落了呢?
出示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看到的景物和人物的表现,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然后指导朗读品味“雪白的小花,细长的葫芦藤,可爱的小葫芦”,再读再品味这一美妙的景象。学生头脑中仿佛浮现出优美的画面,接著出示课件四幅连贯的小葫芦图,配乐欣赏可爱的小葫芦,你有什么感受?那个人又有什么感受?重点指导“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在种葫芦人的眼中,小花和葫芦藤不重要,他只关注葫芦。为了突出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我设计一个这样的小情境: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去看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中午阳光洒满大地的时候,他去看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他去看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孩子理解小葫芦的可爱,更能看出那个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小葫芦那么可爱,长势那么好,那个人后来肯定会获得大丰收!
然而画面一转,文本第二幅插图出现,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再次创设语言表达训练情境,也是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对比反差,为什么小葫芦都掉落了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都是蚜虫惹的祸!然而种葫芦的人知道吗?请找出第二段中他对蚜虫是怎么想的,第三段中他又是怎么说蚜虫的。用笔画出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种葫芦人的错误想法和说法,我以孩子发烧为例,妈妈的反应是“孩子发烧怕什么!”“孩子发烧还用治?”一个学生很惊奇:“哎哟,我妈都吓坏了,每次都抱着我就往医院跑,烧坏怎么办?”从而懂得课后问题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此时关注问题,创设情境,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把握细节,感知文本美妙语言
“国培计划”中,一教师执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灰雀》一课。在简单处理字词之后,老师即进入梳理课文环节。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反问:“老师,这只鸟又不是小男孩捉去的,他怎么知道小鸟一定会飞回来?”孩子明显没有读懂文本,不够关注细节。另一个学生说:“列宁一步步揭穿男孩的假话,才让他把鸟放回来的。”列宁的良苦用心学生没有读懂。老师看看学生,没有做任何解释,这个问题就稀里糊涂过去了,这么好的教学契机正是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啊!孩子,这不是揭穿,这是列宁的良苦用心,是列宁爱鸟的心感化了男孩,男孩也爱鸟,只不过爱的方式不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儿,文本细读没有做扎实,囫囵吞枣状态,就开始分析讲解,理解偏差难免出现。
我设计第一课时依然设置初读识字,再读梳理文脉,精读感悟文字的美妙等过程。鸟的外形漂亮,歌声动听,动作优美,惹人喜爱,成功吸引了列宁的关注,列宁对这几只灰雀投注了极大的关爱。我让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灰雀的外形特点,在语言文字中品味列宁关爱灰雀的美好心灵。当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却不见了的时候,他着急,他担心,灰雀去哪儿了呢?他四处寻找!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画面一转,第二天小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呢。列宁又是多么激动,多么高兴啊!小男孩子却低着头,你知道小灰雀去哪儿了呢?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幅连环鸟笼图,配乐:其实男孩也是爱灰雀的,他不是想伤害小灰雀,而是用不同的方式爱它,你看小男孩多么用心,他为小灰雀准备的也许是这样的鸟笼,也许是这样的鸟笼,也许是这样的鸟笼,小灰雀在男孩的关爱中住进了美丽的鸟笼。他和列宁一样,把爱给了小灰雀。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爱它就不要伤害它,爱它就给它自由,蓝天和大树才是鸟儿的家呀!孩子沉浸在这样唯美的情境中,回味着列宁对鸟儿的爱,回味着男孩对鸟儿的爱!
我们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情怀,但教师一定要把握语言情感的方向,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应该适时显现。
四、设置悬念,合理过渡引起下文
第一课时教学最终要在什么地方停止,也就是以哪种方式结课,顺利过渡到第二课时,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对孩子有帮助,有启发就是合理的。
《我要的是葫芦》蚜虫小视频的播放,更让孩子理解了蚜虫的危害之大。有几个虫子真的不用怕,真的不用治吗?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课上到这儿,第一课时戛然而止,下一节课再学习那个人的想法和不听邻居劝告的段落。
《灰雀》一课结尾,那么列宁到底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感化男孩的心,让他主动放回灰雀,还灰雀自由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课堂终了,意犹未尽。
总之,新教材不仅要注重基础性和人文性,还要注意优秀文化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影响。正如温儒敏先生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只要我们认真关注词语,关注问题,把握细节,留有悬念,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灵性解读,第一课时,我们同样可以上得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自序: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