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丽
摘要:儿童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教育者只有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把儿童培养好、教育好;还要懂得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好心理学的知识对幼儿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儿童 独特性 有价值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期也不是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的年龄阶段,而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价值的特殊阶段。幼儿教师要从观念上把儿童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是极具可塑性的人,是有其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人。
一、尊重孩子的“三好”,回归儿童期的独特性视角
(一)好奇。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未知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起点。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若小孩子不好奇,就不会去与事物相接触;不与事物相接触,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所以好奇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
(二)好模仿。儿童的表情、语言、行为等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无论是对自然物的感知,还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就像是一块海绵或成人的一面镜子一样,与环境有很强的同质性。越小的孩子模仿身边亲近的人的举动就会越多,因此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
(三)好游戏。孩子都有爱游戏的天性,他会运用自己的认知,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素材,独自或与伙伴一起游戏。在游戏中,他的精力是充沛的,精神是愉悦的,想象是丰富的,甚至胆量都是惊人的,因此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强健身体、快乐心境、增进知识、启发思想的最好手段。
二、把握童年的“四学”,明确幼儿教育有价值的目标
(一)学做人。人生而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做人”关乎道德和群育的重要内涵。幼儿阶段,立于品行的做人原则宜宽泛,但要求又要具体,比如:要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的精神。这三条原则是基于儿童的发展立场,让儿童在小事中学起,以合作、同情、服务的精神与人相处,奠定其美德之基础。
(二)学健身。强健的体格是儿童发展的首要和必要条件,成人要从运动、饮食、服装等方面为孩子提供合乎卫生要求的条件,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参加锻炼。这种锻炼往往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主动参与,孩子们通过吃、喝、玩、乐的方式锻炼各种生活技能和运动技能,同时又要注意培养其稍踏危境而不惧的勇敢精神,这都是教育者应该重视的培养目标。
(三)学本领。这里说的本领既有知识性的内容,更有对儿童智力的开发。智力和知识是有交叉的两个圆,但是智力的圆比知识的圆要大得多,因此我们要注重在智力发展中培养儿童对于研究的态度,不断增长知识,提高完整的表意能力。
(四)学欣赏。儿童因情绪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发脾气、撒娇、惧怕等各种情绪反应,有的表现出“小霸王”特质,有的表现出“娇小姐”特点,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作为教育者要明确教育的内容中应该包括美育,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欣赏美,感受快乐的精神,克服惧怕的负面影响,使儿童的生活呈现出向善、向美的一面。
三、强大的教育力量,来自珍视和放大儿童自身发育的萌芽
在幼儿教育的真实场景中,教师要具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并能运用合理的教育手段促使儿童向有价值的教育方向发展。
(一)用顺应的心态面对儿童独特的运动发展
案例1:三周岁零一个月的小羽在教室宽敞的一角跑来跑去,突然往地下一跪,并趴倒,然后爬起来,再跑,再跪,再趴倒。他很满足这个倒地的过程。出于安全的考虑,我很想制止小羽的行为,但是看他这样闹了一会儿我觉得很奇怪:为啥摔了这么多次,没有喊疼?于是我停下来,悄悄地在一边观察他。这真让我看到了平时没能注意到的现象:刚开始是地上的一个雪花片被小羽发现了,他跑过去捡,身体的平衡没有掌握好,摔倒在地,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失误,给他带来了游戏启发。跪倒、趴下,再用不同的姿势躺倒……突然倒地,对大人来说多半会受伤,然而孩子的重心低,体重也较轻,所以摔了多次也不见受伤。然而这种摔倒,却给孩子带来一种不同于平常的失重体验,既新奇又有一种变化的快乐。我捕捉到这是孩子平衡运动的起点,于是设计出《滚萝卜》《抓小鱼》等平衡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运动带来的愉悦,心理上没有被迫感,愉快地参与活动,同时身体协调性和控制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游戏的真义,能使深藏于内心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所以孩子的行为表现出他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自己可能达到能力的挑战。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儿童既然有这种强烈的本性要求,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动机去教导他。在游戏中,儿童会忘记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他的游戏。名義上虽说是游戏,但这对于发展儿童的身心、敏捷儿童的感受、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有莫大的帮助。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仔细观察儿童的行为,解读行为背后儿童的潜语言,教师才能真正把握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且据此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适宜课程。
(二)给儿童平等的话语权,使其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案例2:中班升大班,孩子们主动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常常急于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如何培养幼儿有序轮流发言,并能在别人说话时耐心倾听,教师使用了“发言棒”,借助这个物件巧妙约束孩子们插话的现象。一根打击乐器中的刮棒,被教师赋予“发言棒”的意义。教师利用5岁幼儿有任务意识的心理,在抛出话题后,棒子交到谁的手里,谁就可以大声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话,用这样一个有形的实物,起到了积极暗示的作用,幼儿能借助发言棒明确自己现在可否说话,也明确自己现在应该听谁说话,效果非常明显。
凡是给儿童提供刺激的人和物,都可称其为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物的环境还要重要,因为人的动作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儿童看了就可以模仿。我们提倡要让环境成为不说话的教师,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智慧地让儿童领悟在当下情境中,什么是可以完成的事,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行为,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分析以上案例,教师对5岁儿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①用显著的标志物明确身份,是解决集体活动中儿童对自己角色不清而产生混乱的有效方法。②有了一棒在手,胆怯型发言的儿童就有了授权和底气,有一种被老师信任、被同伴期待的良好心理暗示。对于激进型发言的儿童也可以通过发言棒控制其说话的次数和插话的行为,使集体活动中儿童说话、倾听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运用“有形物”的环境,成为教育儿童如何正确发言的无声教师。
(三)用好儿童的“泛灵性”,迁移儿童的向善情感
案例3:用“图形宝宝找家”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按物品的形状归类,拟人化的图形宝宝需要回家激起孩子们的同情心,孩子们从心底里产生要帮助图形宝宝找到家的认同感。虽然在成人看来只是一个游戏,但孩子们体验到的是真实的感受。在送图形宝宝回家的过程中,老师是“假戏”,孩子却是“真做”。
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儿童的这种同情心,因为这是儿童在感知世界时最朴素的感同身受,也是儿童积极心理发展的起点。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儿童对事物探索的真精神,在看似简单的游戏中,教师不能抹杀儿童的真体验。
幼儿教师不是只做儿童成长的陪伴者,更要看懂儿童、顺应儿童和促进儿童发展。儿童执着、烂漫、率真正是儿童求真、向善、求美的精神表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用“活教育”精神培养出新时代的中国儿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9.
[2]陈鹤琴.陈鹤琴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