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让学引思”理念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將“让学引思”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引思”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更加合理、高效.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概述“让学引思”理念的内容和应用价值,进而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以及课后巩固三个方面,分析“让学引思”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希望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让学引思”;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逐渐趋于合理,但是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教育者.例如,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课堂教学缺乏实际效果,师生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课堂依然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等等.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学研究,将“让学引思”的理念引入课堂,不断探索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让学引思”理念的概述
“让学引思”的概念需要从“让学”和“引思”两方面进行阐述.其中“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其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就是教师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让学引思”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凸显学生的主体优势;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让教师的教学指导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对教学指导的接受程度;有利于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打造双向互动机制,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让学引思”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1.做好课前指导,让学生自主预习
高效课堂的设计需要充足的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是否能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成为影响课堂效果好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用简单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熟悉学习内容,而由于预习内容单调、预习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吻合等原因,导致学生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此,在“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预习目标和生动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具体来讲,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前准备.
第一,做好学情调查,制订差异化的预习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一定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预习目标.在学情分析中,教师应注重考虑不同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的习惯、学习的领悟能力等,从而使预习目标更加符合实际学情,才能有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对于“让学”的设计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让预习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第二,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多数时候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因此,在“让学引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明确的预习任务,确定预习要求,驱动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预习任务:深入生活调查、了解并列举常用的称重工具;说一说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观察重量单位;分析、探索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简要说明.这样的任务设计为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课堂进一步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做了铺垫.
2.做好课堂交流,引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处于面对面交流的状态,这对于实现“让学引思”更加便捷.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让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活动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抽象知识的讲解常常会令学生一头雾水,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活动展开“让学引思”,促使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蜻蜓等图案,创设故事情境,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设计互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操作过程,通过直观体验思考对称的概念.在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彩纸,并指导学生根据对称的原理剪一件衣服.教师经历了如下指导过程:(1)把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2)在对折的彩纸上画线;(3)沿着刚才画的线剪裁.当学生展开折纸后,会发现一件上衣剪出来了,而且衣服的两边是对称的.教师接下来提出问题:观察这件上衣,会发现它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是什么?它对于剪出对称图形有什么意义?你能利用这条折痕再剪一个对称图形吗?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后,会主动参与操作活动,并展示松树、爱心、葫芦、房子等多种对称图形.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以活动为主线,渗透“让学引思”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剪裁,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初步理解对称轴的概念.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操作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自主设计的空间,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折、画、剪这样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轴对称图形,深入理解对称轴存在的意义.
第二,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让学引思”理念的基本要求.在依据“让学引思”构建的课堂上,学生应该获得提出问题的权利,而教师也应利用学生的问题引导其进一步思考,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出示例题:面包师傅要烤面包,一个师傅说:“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了.”另一个师傅说:“我们每次能烤9个.”然后提出问题:你从这道题目中能够知道什么信息?如果要求计算“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能解决吗?学生在讨论后,给出算式:90-36=54(个),54÷9=6(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式子,并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有的学生问道:这两个算式可以放到一起计算吗?有的学生问道:如果放到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算呢?还有的学生问道:要解决问题,应该先知道什么呢?怎么在题目中找到这个信息呢?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围绕综合算式找到合理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成为主动学习者,并在提问中引发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思考,进而在问与思的过程中深入学习,更加准确地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