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奎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更加开放且具有实践探究价值的教学策略,进而提升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从新课改背景出发,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低效性的问题,结合实践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和实践运用能力,更能使小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情感世界、人生态度与生命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得到长远发展。如何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着重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更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点掌握的亲身体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学生的眼球逐渐吸引到课堂中去,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和生活实践能力。例如,(1)教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數”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计游戏——“数青蛙”,让学生边拍手边唱儿歌,并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分别对儿歌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猜测,并选出学生代表对儿歌内容进行整理归纳。(2)教师在讲授“排列组合”时,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深化对数学与生活的理解。
二、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不仅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目标的过度关注,还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对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全面综合的要求。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应深入分析每一个维度目标的内涵,并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思考设计,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明确指引。
三、渗透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实践应用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不单单是人们生活、劳动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更是学生生活实践中应用的工具。对于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已经无须赘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从这个角度出发,渗透生活化理念。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应该创新性地运用教材,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让学生在快乐、充实的课堂教学中学习,使数学学习内容具有实践性、价值性、挑战性。
四、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教师应该灵活应用多变的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有选择性、目的性地进行讲授或引导。在探究操作中小学生遇到数学疑问时,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点拨;在探究操作中小学生遇到数学困难时,教师更要给予特别的帮助;在探究操作中小学生遇到数学阻碍时,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引线式”的讲授。当学生有寻常的想法和见解时,教师要马上给予极大的赞赏,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天空中展翅高翔。
五、组织合作交流,提升互动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纯地依靠学生机械式模仿与记忆,更应该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现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和传统单一的数学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缺乏兴趣,所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合作交流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探究,还能灵活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此,教师应重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为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提供开放性的空间,激励学生集思广益,在更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习效率。
六、完善教学评价,优化教育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不仅要求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更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目标应多元化、方法应多样化。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目标提出多维要求,让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分析学生在课上、课下的表现,进而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效,这是教师面临的更大挑战。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有效的授课模式,还需要学生对数学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明白教师所要表述的意思并合理、正确地将知识应用在实践生活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堂地位进行明确,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核心、主人。
参考文献:
[1]战攀.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学周刊,2019(17):40.
[2]马冬.“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9,5(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