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玉
摘 要:通常我们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归为非智力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某些程度上甚至要大于智力因素。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创新自身的教学思路,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又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0-0010-02
引 言
美国心理学家W.P.Alexander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了“非智力因素”,他提出非智力因素包含坚韧的品格、上进心、谨慎和好胜心四种品质。我国学者李洪玉、阴国恩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得出: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制约智力因素,而智力因素也在制约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感的教育和认知的教育要并驾齐驱,换言之,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的培育同样重要。非智力因素涵盖了诸多要素,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奠基,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提出发展学生动机、思维、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观点。
一、从抽象到形象——激发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高的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取得高的学习成就,反过来,高的学习成就能增强学习动机。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催化剂”,更能让学生与地理快速地产生“化学反应”。而信息技术能辅助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内容由抽象变为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表象化。从激发学生动机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融入信息技术。
(一)宜精不宜泛
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需要筛选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图、表格、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利用信息技术将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在第一次筛选的基础上,仍需要进行第二次筛选,保证所选取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避免过多的素材堆砌,造成学生抓不住重点[1]。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节为例,教师在让学生总结黄河上、中、下三个河段不同的问题时,可选用三张具有特点的景观图(黄河水的颜色由浅到深),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到黄河三个河段的不同问题,并主动为黄河的治理建言献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宜巧不宜滥
重复的、枯燥的内容讲解和素材播放会让学生听力产生疲惫,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紧扣重难点制作短视频、微课等,而不是用图片和视频材料进行堆叠。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课为例,三峡水利工程在长江的开发和治理中所起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对三峡水利工程的了解有限,无法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地理小实验来模拟“水库”,并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其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么宏大的工程原理在我们身边就可以实现,这样既突破了重点,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融合的奇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看到水库的全貌,也能看到水库的基本工作原理。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既可以反复思考,又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二、从单维到多维——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地图等单一的图文材料,很难让学生发散思维去联系和思考。如果将这些视频、地图等素材加以叠加连接使用,学生理解地理问题和现象的维度就会逐渐增多,从而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2]。这个过程的转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才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融合信息技术。
(一)地图连接图片、视频
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现象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也是让学生学会从单维到二维理解地理现象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地图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有一些成因复杂的问题仅凭一张地图辅助讲解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展示地图时可连接图片和视频,这样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加开阔。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温”一节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用资料分析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成因,学生仅靠一张《1月份中国气温分布图》很难找到突破点,但是展示漠河、海口两地1月份的景观图(或视频),学生在看到两地景观差异后,能迅速想到两地所在的纬度不同,从而进一步想到原因即纬度因素。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将学生的思维作为智力因素来看,诚然,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智力因素是有一定关联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非智力因素去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本环节中,学生根据单独的《1月份中国气温分布图》很难运用诸如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因为支撑这些能力产生的媒介不够鲜明。教师融入信息技术,学生思考的维度就能得到拓展,多元思维自然就会迸发出来。
(二)统计图连接分布图
一些常用的统计图也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能从各种不同的统计图中读出不同的信息,从不同地区的统计图中能读出不同的数据,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某种特点,但是仅从一类统计图中很难把握成因。这时,如果将统计图连接到相应地区的分布图中,学生就能实现时间尺度到空间尺度的转换,从而多维度地思考问题成因。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气候的特点和分布,教师可以将不同气候类型的直方图连接到“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中,学生能直观地从海陆、纬度和时间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和归纳不同气候的特点和分布。明显地,信息技术为学生多维度地认识地理提供了条件,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都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展示出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面前摆着不同类型的图,切换起来比較麻烦,看起来也不太方便,学生的眼睛难以集中到具体的图面上,思维也容易游离在外。基于此,教师将统计图连接到分布图,能使学生的思维明显地发散开来,向纵深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