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慧芳
摘 要: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中,科学探究被引申为探究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总结和推理出正确知识的过程,能使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动性。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引入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学科内容的指导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应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或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624X(2021)30-0034-02
引 言
传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基础科学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这导致学生不能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科学学科的本质要求和内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使其不受原有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的束缚,同时建立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搭建全新的知识传送纽带。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在调查、分析、搜集、整理后可以用实验验证个人想法,并在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应用;也可以在与其他同学或教师的交流、合作、讨论中总结高效的学习方法,以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增强带动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分享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摸索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探究教学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科学性
探究教学法源于对科学家实验方法、实验理论和实验精神的引用。教师在应用此方法时也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选择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内容要体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掌握更为科学、高效的学习技巧。相较于单纯的知识讲解,探究教学法更注重方式方法的引入和讲解,以实现探究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参与性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科学课程更注重学生在实践和实验中对知识的推导和积累。所以,教师要实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有效吸引,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实践过程,使其在自主探索中体验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有用性[1]。
(三)引导性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并采用正确的技巧和经验,最终找到适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二、探究教学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科学探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快地突破学习“瓶颈”,发现个人兴趣点,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并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教师应采用科学探究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物品模拟物体运动规律,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原有生活常识进行学习,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以个人想象为突破口带动自身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并不断进行实验总结和方法归纳,进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生物与非生物”时,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生物或非生物的看法,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学生无法找到思维的正确切入点,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范围内的提醒或引导,如家里的植物和培养植物的花盆之间有哪些关于生命特征的区别,再根据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在黑板上进行标注。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首先,列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代表,鼓励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自我验证观察到的实际现象与最初教师所给出的区分标准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出入,是否需要调整答案;其次,引入本课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与先前黑板上所标注的划分标准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加深记忆;最后,让学生正确利用放大镜观察生物和非生物,如桌子和树叶,使其在想象—实验论证—对比学习记忆—二次理论验证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考、实践、反思、归纳和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为后续有效学习打下基础[2]。
(二)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可以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一种自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以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带动学习质量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动性的转变,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观察资料、整理素材、实践探索中运用更好的学习方式养成自主观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基础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植物”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常见的植物,并带到课上进行研究,最好通过相关资料查找,了解所收集的植物之间的区别。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植物标本并介绍其名称、种类及个性特征,然后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展示蕨类、苔藓类、藻类植物的图片,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其进行小组间学习讨论,根据图片对植物进行分类,并为自己所采集的植物标本找到归属。学习结束后,小组之间可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预留一部分实践探索的时间,带领学生在学校内收集、整理与知识点相关的植物,让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讨论、实践探索,培养了自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习惯,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现象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