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丽
摘 要: 本文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外国学生的汉语课堂上进行课程思政,以德育人,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这一教学目标。借鉴其他专业的做法,笔者探讨对外国学生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原则。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思考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等进行了细化和指导。围绕精神与指导纲要,笔者所在的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多次举办教师沙龙,邀约各学科教学名师交流学习体会,并探讨如何在大学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笔者所在的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包含两方面的学生生源,一是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二是中文教师走出国门,到各孔子学院教学,面对的在海外学习汉语的不同学龄的学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培养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怀,增进感情。
一、大学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案例
在课程思政研讨沙龙上,笔者与各学科专家学者交流,请教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實施课程思政。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林亚南教授从数学学科发展史、数学学科思维方式、学科前沿等方面分享了如何在数学专业教学中凸显“道”的经验,指出课程思政应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甘坐冷板凳,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袁东星教授以自己开设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为例,分享了如何利用诗句和成语典故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路,例如在做光实验时援引毛泽东同志“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诗句启发学生思考科学问题,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融入化合物分离现象;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林育兹教授提出了“科学家为谁服务”的重要命题。他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深挖“爱国爱校”的精神遗产,结合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点滴抓起,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外文学院傅似逸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应增强外语专业教学的人文性,融入中国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特别是要结合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等实践,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培养学生在对外交流场合能够“得体”“有效”地进行对话。
结合各学科的实践案例,笔者总结出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最终实现“化理论为德行”“化知识为方法”[3]。
二、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决定的。长期以来,思政教学的对象一直是中国学生,教学内容和实施针对的也是中国学生。一些汉语教师对留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一带而过的态度。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思想与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了解并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增强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流等综合能力,在中外交流方面做出贡献,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使者[4]。
(三)课程思政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际传播格局与外交战略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对外汉语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中国故事,教师可以讲,学生也可以讲,从学生的视角可能会讲得更有说服力[4]。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出版的《厦大孔院故事》一书中就有许许多多国际学生写的自己与孔子学院结缘并取得人生成就的感人故事。“学中文已经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思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远大更美好的未来。学中文也让我发现自己多才多艺。我现在可以说,我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梦想。我还打算申请奖学金去中国留学,还想拜个师傅,学习正宗的中国功夫!谢谢孔子学院,谢谢我的汉语老师,让我离我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了!”学生如是说。
(四)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是十分可行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首先,汉语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内容和素材,例如中国丰富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名人名言里都蕴含思政内容,如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传达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极具思辨性,两小儿好奇太阳远近的辩论,有趣而具有探索性,孔子的出现又道出了学无止境的大道理。再者,外国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这给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三、对外汉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内容的把关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对外汉语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思政修养,强化德育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做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大多数留学生处于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引导。尼日利亚纳迪姆·阿齐克韦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郑泽伟在作文中写道:“我2019年获得了孔子学院奖学金,目前正在中国福建师范大学进修汉语。我的老师们依然关心我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会提供指导和帮助。孔子学院在我生命中所给予的一切,我可能无法直接回报,但我决心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世界,让更多的人喜欢汉语、了解中国。”以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对教师和孔院的感恩之情,以及学习汉语对自己命运带来的改变,教师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方式,让学生们看到了中国教师的专注敬业、吃苦、善良的品质,于无形之中实现了课程思政[5]。
(二)教材是思政载体,要注重对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挖掘,找准思政的结合点。思政,可理解为“思行善政”。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无数优秀的故事、闪光的思想,传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对于真善美、爱国情怀、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等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共鸣,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比如在讲唐诗《游子吟》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百善孝为先的美德;讲课文《苏州园林》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和历史,通过与自己国家建筑的对比,体会中国文化中对对称、和谐、雅致的追求;讲课文《节约是种美德》时,可以结合最近国家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光盘行动”,展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抗疫新闻事例向学生展示中国人的奉献精神、大局观念及各领域展现出来的“中国速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用启发、引导、讨论的方式进行,切忌用灌输与强制的方式。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课堂教学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融入中国社会,在体验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增进感情。很多在中国生活久了的留学生回国后都非常怀念中国生活的便捷,比如“移动支付”“网购”“快递小哥”“共享单车”等新的“四大发明”,比如在医院很多检查结果都是立等可取的,还比如中国人民对他们友善的帮助等。这些直接经验与他们在本国媒体中看到的歪曲的中国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高校和教师在课堂以外,要多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中國的发展变化,了解国情民情,体验风土人情,多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讲述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比如颇有热度的“老外克里斯”的“在中国待久了的老外日常”系列等。
(四)课程思政要注意方式方法。外国学生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友好地对话,多以讨论的方式听取大家的见解,接受不足,辩证看待。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跨语言、跨文化能力的下一代,是语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责任”[6]。课程思政的良好实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汉语教师应该时刻不忘课程思政,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习总书记谈高校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http: //www. moe. gov. 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xjpjysx/201710/t20171016_316349.html.
[2]谌莉.新冠疫情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语言与文化论坛,2020(2).
[3]傅荣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才智,2018(36).
[4]毛雪.“一带一路”视域下国际学生汉语课堂“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例[J].教改探索,2020(9).
[5]陈铮.“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考察[J].语言文字大论坛,2020(17).
[6]马箭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全美中文大会[EB/OL]. https: //baijiahao. baidu. com/s?id=1670708 14635 6349282&wfr=spider&for=pc.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