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阶段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数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与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阐述了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分析了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性、向导性和操作性三大特性,有助于促进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展,给数学学习注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的根本特征表现为一种探究精神。组织好小学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把握好了数学学习的生命线。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与接受学习正好相反。
一、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将来研究、创造的播种阶段,而播种阶段的种子和气候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种子和气候”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能力。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有问问题的感觉,有探究的欲望,学习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赋予数学学习新的生命力,是开展小学低年级探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性
(一)探究内容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探究过程是由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解决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一般是由具体的学习情境引入,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现者和探险家,体会到探究的无比快乐。
1.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探究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指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世界,在教学中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疑问和悬念,引起学生参与的动机,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这正是学生探究创新的前提。
如教学“有趣的拼搭”的“滚一滚”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从斜坡上滚下来。学生不难发现:圆柱、球滚得快,而正方体、长方体不容易滚。教师可提出问题:“谁有办法让正方体、长方体也能从斜坡上移动下来?”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还可问:“圆柱容易滚吗?”当学生回答“容易滚”后,把圆柱的底面放在斜坡上,再问学生:“圆柱为什么又不容易滚了呢?”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认知矛盾,迫不及待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其求知欲,使其发现“滚”的运动现象与物体面之间的深层联系。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低年级的探究性学习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活动为重点,寓科学性于活动之中,调节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可能性”时,可以设计比赛“谁摸得红球多”,给每组分发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让学生摸球并记录结果。交流的时候,有的组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组只摸到了几个红球,还有黄球,有的组则一个红球也没摸到,于是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这种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这个小小的比赛,使学生在接下去的探究学习中更具主动性。
3.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探究创新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低年级学生有许多问题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其实他们入学前在生活中已接触过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只是没将问题数学化。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教学设计,变成让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让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探究。
例如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如果给你1元钱买4角5分钱的1支笔,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学生的答案有6角5分、5角5分和4角5分。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1元减4角5分不能直接减,要把1元化成10角。没有分的钱,还是不能减,再把10角拿出1角化成10分,也就是9角10分就可以减了。结果应找回5角5分。”然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当个位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由于所选的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了退位法则: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还十再减,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创新。
4.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并不只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及顺利通过考试,而是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并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构建知识体系,将教材内容傳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将知识点讲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度量工具——尺子,对教室内的物体进行测量,如桌子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橡皮擦的长度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发现尺子最大的测量单位是厘米,不方便测量黑板的长度,像黑板这样较长的物体需要用以米为单位的测量工具。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厘米、分米以及米的单位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实践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懂得不同物品的测量需要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了解单位体积较大的物体需要采用以基本单位为米甚至千米的工具进行测量分析。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学习,提升对知识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向导性
虽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人,但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1.适时引导,让探究有目的
学生由于年龄、个性和发展水平差异,探究有深有浅,有正有偏,有多有少。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概括力较差,若让学生自行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是无方向的,学到的知识是零碎的,部分学生甚至什么也学不到。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教材难易程度,和学生一起从问题情境中确定值得研究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明了的关键问题,从而确保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主题图,不能只问“你想知道什么?”,这样会导致学生可能漫无目的地观察,而许多都与数学毫不相干。教师可以这样问:“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把学生引到需探究的问题中。又如出示一组题:“603-373、603-376、603-396”,让学生比较,学生经过计算、观察、比较和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有相同与不同(被减数都是603,减数都是300多等)。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再回到计算过程中去看一看、比一比,从而发现这三道题分别是不退位减、退位减和连续退位减。
2.归纳内化,让探究有收获
有些课堂上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探究活动后没有体验与反思。这样的探究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探究性学习应重视探究活动后的归纳内化,這也是教师的重点任务所在。其基本策略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关键处,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深化;学生理解错误处,启发指导,帮助矫正;学生不理解处,引导再去研究、揣摩。
例如学生通过探究,找到了连续退位减的方法后,教师应先指一名学生说说题目的完整计算过程,并在其说完后给予补充和纠正;再让学生与同桌说计算过程,将数学思维过程外化为数学语言;然后让学生按这个方法试着再做一题,将数学语言再次内化为数学思维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了探究活动后的内化过程,一方面让所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连续退位减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内化的过程。
(三)探究过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创设动手操作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2、3、4的分与合”时,让学生先尝试把4个○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得出4可以分成三种情况。这时教师提问:“怎样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有规律地找出来,看谁找得快?”学生通过再次讨论,摆弄学具,观察三种分法等,很快发现了把4个○每次移一个到右边或每次向左移一个,就能一个不漏且有规律地分出来。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苏格拉底的教育名言。就让我们教师用探究性学习去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的火焰吧,让这火焰赋予数学学习新的生命力,照亮学生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阴春艳.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6).
吕建忠.聚焦“探究”,构建实效小学数学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8(1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