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源
摘要:高速转型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倒逼高职教育加快推进深化改革,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核心关键。在“双高”背景下,深度结合当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了重新审视“双师”价值、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专业后期培训、提升信息素养能力、推进“双导师”制度、打造“三师型”新型教师六个建议对策,切实推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成效,从而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及贡献度。
关键词:“双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面简称《方案》)的全面稳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方案》提出了要通过多元渠道及举措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对“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及引进作出了明确指示,[1]奠定了“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对于“双师”最初的定义是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其他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的一种师资类型统称,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双证”,该定义初步体现了“双师”作为职业教育一种特殊师资所具有的类型特征。随着“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剧增,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要求教师具有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即要真正体现“双重职业属性”。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师资建设指向性趋向明确,师资结构也逐步进行循序渐进地调整优化,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启动甚至完成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双师”比例正呈现出规模不断增长趋势,应该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稳步推进当中。“双高”建设背景下,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强国战略实施部署推进,切实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为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劳动力作为强劲支撑,就要大力推动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夯实基础,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度,这是新时代赋予当下高职教育的历史新使命和新任务。
一、“双高”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双高”计划旨在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2]高职院校应该充分依托“双高”计划实施举措,倾力打造一批面向现代化和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职院校及专业群,通过深化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成效,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重要支撑。
(一)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隊伍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3]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支撑根基。高水平职业教育则是由一批批高水平高职院校不断努力共同推动的结果,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内涵式转型升级,提升了高职人才质量的培养要求,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模式已然难以适应及满足其发展需要,尽快推动打造基于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是当下的重要任务,而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根基就在于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环节,对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师资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要素,涉及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组织,是维持一个学校正常运行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提升整体师资水平事关学校办学质量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双高计划”标准作为导向来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为促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
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态势良好,整体经济结构完善度较高,已经构建了现代产业链体系,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对于驱动高水平专业群基础建设及迅速形成有着重要依托作用,但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还必须充分借助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离开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来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只能是空谈,人才始终是推动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动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本质内涵就是基于区域经济及产业特色优势,依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作为整合资源,重新聚合构成一个有机组织及系统,其建设目的就在于通过融合类似专业能力的优质师资,集中资源打造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聚集体,并以此为核心驱动力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而其建设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高水平师资不断进行长期持续的投入、研究、补充和完善,方能不断创新优化、升级调整,最终保持专业群建设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因此,“双高计划”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就必须先要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对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新要求,这样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尽快推进“双高计划”项目实施就是为了切实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素质劳动力形成,而优质师资则必然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师是承担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及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日益凸显,更强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基础作用。因为“双师型”教师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教师专业执教能力,又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在对标产业行业发展、契合职业岗位(群)等方面,明显要比传统教师更具优势,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有更直接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能力。尤其随着经济结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对于高质量人才需求的短板及周期更明显,尽快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省内人才供给侧问题亟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二、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4]而建好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双高计划”实施的关键。[5]很明显,“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要对现阶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重新审视,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能够切实服务和有力推动“雙高计划”实现。
(一)职业框架尚未形成,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当下,在教师职业生涯常规发展体系内,对“双师型”教师并没有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定制度,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基本参照或者照搬本科教育的职称框架体系制度。毕竟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体系框架构建深受普通高等教育影响颇深,造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管理和培育模式等也映射到了职业教育,从而导致了“双师”人才价值认知失位现象。无论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存在教学与科研“两条线”走的模式,但从客观上而言,普通高等教育很明显更倾向于科研学术的方向,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专业教学能力的体现,尤其高职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其专业核心更应该体现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因此,直接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职称框架体系制度来评定“双师型”教师,不仅不科学不客观,同时也欠缺指向性和针对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如何完善“双师型”教师职业评价机制,是当下深化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面对及解决的关键和难题。
(二)师资形成模式固化,数量不足、质量偏低
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师资结构组成呈现出固化模式,众多高职院校的“双师”资源形成都基于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由现有师资进行转换而成,即通过从原来从事的对口专业进行培训考证等,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成为“双师型”教师,这种形式属于明显的“双证”模式,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渡阶段,对推动教育教学活动改革优化提升的实效作用有限;二是基于专业教学需要,从社会对应的相关产业、行业及企业招聘兼职教师,作为学校“双师”资源欠缺的有效补充,该模式可以解决短期师资不足的难题,但是存在师资严重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不利于优质师资形成;三是从高校直接招聘职业硕士,属于典型的人才引进模式,但现阶段开设职业硕士试点的高校不多,而且对于职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讨探索阶段,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尚不成熟,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仍难以适应和契合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综上所述原因,导致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师”资源储备数量不足,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三)后期培育规划不足,教学能力提升困难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形成特征在于需要通过持续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互融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及展现其专业教学水平,从而有效服务教育教学活动。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对现有“双师型”教师,只管“当前使用”不管“后期培育”,只管“进行放电”不管“及时充电”等,阻碍和耽误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成长及发展。对“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缺乏科学规划,具体表现在尚未形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同创、共享互赢的长期合作机制,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搭建欠缺,导致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极少,而很多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交流合作等活动流于形式居多,并未形成具有实际性的成效,以上原因造成大量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在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其专业技术能力的更新迭代速度明显滞后于产业行业,从而造成与经济社会实际发展产生了脱节,而专业教学能力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出现衔接性不足、契合度不高、实效性不强的现实矛盾,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及效果不佳的主要成因,最终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严重削弱了高职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双高”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为适应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已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6]要培养工匠之才,必须要有工匠型教师,[7]努力打造一支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内在诉求。新经济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模式、发展水平及未来趋势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也就意味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体现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深度结合的内在耦合性与契合性。
(一)重新审视“双师”价值
“双师型”教师队伍虽然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领域,也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聚焦点之一,要从深层次推进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厘清“双师型”教师定位的性质及属性是当务之急,针对“双师型”教师职业性质形成职称梯度评价机制,是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价值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破除对“双师”价值原有固化的认知桎梏,重新审视“双师型”教师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变革中所起到和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升“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师资结构组成及需求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人才认定、使用及评估价值体系应该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自成体系为宜,这样才能更有效契合高职教育改革优化发展方向及趋势,比如对于职称评定机制建设方面,不能直接采用普通高校的评定方法,尤其要破除“唯论文”的现行作法。客观而言,很多“双师型”教师在实践实训教学能力方面呈现出非常高的水平,但在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却稍显欠缺,即常言道的“会教不会写”,导致在评聘职称过程中非常吃亏,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聘应当充分结合高职教育师资培育需求的类型特征,着重体现其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要真正做到重视“双师”人才价值,必然要构建较具科学性和规范化的“双师”人才认定机制,对人才专业属性及层次进行精准评估判断,从而充分体现人才社会价值,彰显“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要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进一步优化“双师”人才引进机制。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新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运行模式,基于提升及服务本区域产业行业发展为导向,对标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助力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基点,充分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及特色,对人才实行具有针对性的招聘引进。现行人才引进及准入机制一定程度上仍局限于学历门槛,唯“学历论”始终是制约“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桎梏,从而导致大量拥有实际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被拒之门外,尤其是身具“绝活”“绝技”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从促进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人才引进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纯粹为了调整师资组成结构中某方面维度的数据,而忽略了引进人才的本质诉求。高职院校的师资引进,更应该侧重于对满足教学实践能力需求的角度出發,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专业教学活动,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双师”人才引进要拓宽渠道和广开门路,不仅要依托体制内的专业人才培养,比如当下很多高校已经试点职业硕士培养模式和开始探讨职业博士培养机制;体制外要更侧重于吸引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劳动素养及能力的佼佼者,比如劳动能手、能工巧匠等,让高职院校优质“双师”资源得到全面且专业的有效补充,从而为高水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支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成效。
(三)加强专业后期培训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的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8]尤其后期培育更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促进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及保障。“双师型”教师后期培育是当下高职院校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工作。通过后期培育对人才进行二次、甚至是多次开发,充分挖掘人才潜力从而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是“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当规划适合“双师型”教师专业拓展及延伸的培养路径,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周期性培优提质计划,促进“双师型”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从而完善及发展自身专业素能,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产业行业发展同步并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并且不断进行深度开发、优化提升和创新建设的长期过程,要通过深化和改革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师资,从而打造出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和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后期培育规划,基于不断持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综合素质及能力,通过制定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双师”培养培训方案,始终保持“双师”职业特性与时俱进,紧跟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夯实“双高”建设根基。
(四)提升信息素养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水平,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诉求,也是切实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双师型”教师应当通过充分利用和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学活动过程和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课堂呈现效果。一是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把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将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列入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综合发展规划内容,并进行相关考核评估,从而保证教师信息化建设质量及成效,进一步强调和凸显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其教学需求,每年或者每学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培训项目或者课程,可采取“线上+线下”、内外培训相结合等综合形式,有序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学习培训;三是加强与同行交流合作,可以邀请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同行进行深度交流和分享指导,充分借鉴和参考其建设模式为本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框架思路;四是与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合作,让其深度参与本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适合本校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实现“量身定制”;五是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系统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和优化提升,因此还要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投入一定资金作为保障。
(五)推进“双导师”制度
通过大力推行“双导师”制度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双导师”制度,即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业导师,同时还兼任职业导师。学业导师即要求教师在学生入学后就要成为其三年求学过程中的专业指导教师,其身份属性与辅导员、班主任有所不同,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侧重于学生日常综合管理为主,而学业导师则更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学业导师必须基于学生所选择专业为基准配置,才能对学生从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全程、全方位指导,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及成效;职业导师则要求教师对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相关内容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及帮助其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就业,比如日本就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制度。“双师型”教师双重属性核心价值的充分彰显需要通过一种相互支撑和高度融合的机制来实现,而“双导师”制度正契合其内在耦合需求。通过全面推进“双导师”制度,可以让“双师型”教师有效打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障碍,从而将专业与职业紧密关联起来,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化及延伸教学活动找到承载形式和实践路径,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成效,同时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最终更好地强化和体现“双师型”教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
(六)打造“三师”新型教师
由于高职教师的职业属性及定位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层次和本科教育层次,因而其教学能力提升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更需要凸显其职业特征性。新时代高职教师应该是基于“三师”合一的综合体。所谓“三师型”教师在国内外并无非常准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应该是“双师+培训师”。高职院校仅仅完成专业教师向“双师”转型还不够,因为现实当中存在大量“双师型”教师难以有机融合双重身份属性的问题,造成“双师型”教师的价值难以体现,从而导致其对高职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难以有机融合双重素质的相互统一性,而是仅仅作为其简单的表面附加属性,如果通过引入培训师身份,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更好地促进教学能力进行迁移和转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培训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作为培训师必须具备优秀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完成高强度的培训目标。当然,在融合培训师身份属性于“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为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除了完成既定的基本教学任务之外,还要保证教学效果兼具有更强的实效应用性,即要求教学结果导向性要非常明确,对学生形成能力要求的针对性非常强。因此,通过推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切实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四、结语
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应有之义。[9]“双高”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并且兼具困难及阻力的系统工程,但也是决定“双高”计划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深度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推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紧抓“双高”建设发展机遇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切实提升高职师资水平及力量,为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迈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我国经济社会及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1-24.
[2][8]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19-3-29.
[3] 李宏策.创客式工匠型教师团队培育路径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20(02):94-97.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31]. http://www. gov.cn/zhengce/2018- 01/31/content_ 5262659.htm.
[5] 张慧波.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15-19.
[6] 金礼舒.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24):53-56.
[7] 柯昌林.工匠精神视角下工匠型教师培养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0(03):97-101.
[9] 彭红科,彭虹斌.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 职业院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与路径[J].成人教育,20120(02):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