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票
[摘 要] 文章主要从创设情境、引发冲突、主动建构、重视反馈等几个方面的方法和措施入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重视数学建模、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作了阐述。
[关键词]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主动建构;重视反馈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这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直接传授或给予,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構建知识模型,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现笔者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重视数学建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乘法运算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它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二年级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案例呈现】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园吗?游乐园里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解决吧。
(1)场景一:飞机图(感知5个3相加)。
师: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项目呢?我们去看看。
出示课件:仔细观察飞机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
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小飞机里共有几人?
师:你会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3+3+3+3=15。帮老师看看写对了吗?这里的“3”在图中表示什么?有几架小飞机?能在图上找到5个3吗?
小结:要求小飞机里共有几人,每架小飞机有3人,共有5架,就是把5个3相加。
(2)用“观察—提问—列式”解决场景二、场景三。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道题时先观察,找到数学信息,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最后再列式解答。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游乐园的其他项目吗?
学生完成学习单(场景二——“小火车图”和场景三——“过山车图”)。
(3)学生汇报、交流场景二和场景三。
(4)比较小结:以后我们碰到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把它们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场情境,引出了3个场景:飞机图、小火车图、过山车图,初步让学生感知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从具体到抽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以学生的活动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由此让学生感受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乘法做准备。
二、认知冲突,引发学习需求
杜威曾经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知,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参与、经历新知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求知的动力。
【案例呈现】
(1)感知10个2相加。
师:刚才我们的过山车有7节车厢,有7个2,如果增加1节车厢,就有( )节,有( )个( )。如果是10节车厢,现在是几个2?你会列算式吗?请你动手写一个加法算式,算一算共有几人。
(2)感知50个2相加。
师:如果车厢一直增加,现在有50节了,那么是几个几?(50个2)应该怎么列加法算式?(课件出示满屏幕的50个2相加的算式)看到这个加法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太长了,太麻烦了)
师:像这样的50个2相加,写成加法算式太长了,太麻烦了!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①学生交流;②汇报:50×2=100或2×50=100;③结合具体情境理解50×2=100或2×50=100的含义,“2”在图上表示什么意思?(生答:每节车厢有2人)“50”呢?(生答:有50节车厢)
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呢?在这一环节笔者主要通过多个问题让学生列加法算式,特别是50节车厢的加法算式,让孩子看到这个加法算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写不了,手都快断了,太长了,太麻烦了),这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再水到渠成地引入乘法,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建构过程。
三、主动建构,凸显教学本质
华应龙老师曾说过:“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数中有趣吸引人,数中有味吸引人。”秉承这一教学思想,整堂课中,笔者不仅让学生在观察连加算式的过程中引出乘法算式,还引导学生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及“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及本质的探索意识。结合具体情境——过山车每节车厢坐2人,车厢一直增加,现在有50节了——引导学生理解50×2=100或2×50=100的含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抽象到加法算式中,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的简便性。
最后结合板书,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与总结,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深刻理解乘法的意义及乘法运算的本质,沟通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乘法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乘法算式中另一个乘数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加法算式中的和。
四、重视反馈,拓展思维内化新知
课堂反馈就是学生对整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检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新知的学习及时反馈,便于及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思维闪光点,与此同时了解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在新课学习之后,笔者是这样设计习题进行反馈的。
(1)按要求画一画,写一写。
①用圆片画一画4个2,再写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②
加法算式:__________。设疑:这一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③如果我们每人画了2个圆,全班画了这样的几组,可以怎么列式解答?
④我们全班每人画了a个圆,全班画了这样的几组,可以怎么列式解答?
(2)将5×3改写成加法算式;将7×3改写成加法算式;将9×3改写成加法算式;将m×3改写成加法算式,m×5呢?m×7呢?如果是m×n呢?
整个习题的设计一脉相承,由浅入深,从几何直观到符号抽象,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都能从不同层次拓展思维、内化新知。通过梯度练习,巩固乘法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将5×3、7×3到m×3、m×n改写成加法算式,让孩子真正地理解乘法的意义,这为后面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埋下了思维的种子。整个自主练习中,笔者多次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要善于制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诱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内驱力,要营设一系列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经历体验新知的探究过程,要用心设计习题,重视教学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