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

2016-11-30 14:04周健明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组织教学体育兴趣创设情境

周健明

【摘 要】如何利用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要从组织教学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对体育的需要,唤醒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兴趣;组织教学;体育需要;创设情境;创新内容

一谈起体育课,其他学科老师们最常说的话就是:“学生最爱上体育课了!”是的,相对于其他课程,学生多数还是喜欢上体育课的,但是,这里的喜欢并不一定是对体育课内容的兴趣,也就是说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运动缺乏认识缺少兴趣。而一个健康的体魄对人的一生是最重要的。如何利用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人力求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既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当前中学体育的现状来讲,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从组织教学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

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的学,并且认认真真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对体育的需要,唤醒兴趣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的从事学习,克服各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见解的需要,因此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发展的中心,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合理差异。学生因体质、性别、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在体育技能的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师要能够正确对对待这些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每一位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不断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学生都能够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四﹑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脱离了这一目标的改革只能治标而为能治本。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对体育教育多方面功能的认识,必须指导着我们体育课的改革。在终生体育教育理论的认识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不妨将这一终身目标按照各个教学时期的特点化分为一个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在制定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相关的因素,在不断增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着重考虑在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课程在学生提高兴趣中进行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组织教学体育兴趣创设情境
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如何改进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中物理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