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本位”视角,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想

2021-08-04 10:42马世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视角小学数学

马世明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基于儿童本位视角,教师要激活儿童经验,引领儿童探究,促进儿童内化。通过内容层面的资源重组、方式层面的体验转向以及主体层面的深度加工,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想。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能不断地改进学生自我的学习,不断地改进教师自我的教学。通过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革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主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儿童本位”视角;数学创想

“让学习真正发生”“把课堂还给儿童”“让儿童站在课中央”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儿童本位”视角,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想。创想是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所谓“创”,也就是创造、创新;所谓“想”,也就是联想、想象。创想就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是对已有知识经验材料的深度加工、改造。作为教师,要从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主体等层面反思自己的教学。站在儿童立场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认知特质、探究特质等。基于“儿童本位”视角,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想!

一、激活儿童经验,在教学内容层面重组教学资源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依据新课程标准,依据数学教材进行教学。基于儿童本位视角,教师更应该关注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儿童的经验应当是教师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激活儿童的经验,要在教学内容层面重组教学资源,让教学资源、素材等更适合儿童的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质性的学科,它与儿童的经验联系比较广泛。因而,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就带有“儿童本位”的先天属性。通过激活儿童的经验,能让数学教学走向多样化。以儿童的经验为原点,教师要对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等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架设数学教材与儿童经验之间的桥梁。比如教学“认识三角形的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学生习惯于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经验应当有充分地估量,要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的数学本质,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世界中的“高”与数学王国中的“高”的一些微差异。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高”引入,引入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引导学生形成从图形的底部到顶端的距离。这里,最为核心的一个关键词是“距离”。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同一类型的三角形的不同摆放,不断变换三角形的属性,让学生能够区分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让学生能够辨析数学意义上的距离是垂直意义上的距离,和日常生活中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有着本质差异。通过这样的变式教学,教师不仅有效地激活了儿童经验,而且应用了儿童经验,刷新了儿童经验,让儿童经验得以升华。

激活儿童的经验,在儿童的经验中,运用儿童的经验、改造儿童的经验,就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如上述“三角形的高”的教学,教师通过提取儿童经验中有意义的、有效的成分,引导学生形成距离概念,然后运用变式概念,让学生自行修正、调节经验中的距离概念,从而让儿童超越经验认知,形成科学的数学化的认知。

二、引领儿童探究,在教学方式层面转向儿童体验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认知性的教学。认知性的教学,注重的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基于儿童视角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儿童的感受、体验。作为教师,在引导儿童探究的过程中,要从演绎层面转向感受、体验层面。因为,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个体化的学习。因而,同样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心里的感受、体验是不同的,尽管最后形成了相同的认知结构。关注儿童的学习感受、体验,就要从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上入手。

在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运用演绎式的教学方式,即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然后进行推理的一种教学活动。基于儿童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演绎转向感受、体验,尤其要注重儿童的原初体验。因为,数学学习的原初体验之于儿童最有意义、最为深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遇到了这样的一道习题: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相同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从圆的周长公式出发,对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进行逻辑演绎,得出了半圆的周长是“πr+2r”,圆周长的一半是πr,等等。这样的一种逻辑演绎,尽管能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却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与体验。笔者在教学中,没有对圆的周长公式进行演绎,而是通过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比画,让学生建立感性的、动态的动作表征,这种表征就是一种动态性的映像性表征。通过映像性动作表征,学生自然能区分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的不同的意义,即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直径。当学生建立了动作的映像性表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建构半圆的周长公式、圆周长一半的公式,从而既让学生感受、体验意义,又深化学生的认知。

引导儿童的深度探究,必须从演绎认知转向感受体验。研究表明,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层面,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从低阶走向高阶。通过感受、体验性学习,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本质转向关系、转向关联、转向结构、转向系统。

三、促进儿童内化,在教学主体层面转向主动加工

当知识由外到内输入儿童大脑中时,知识就能内化为素养。有学者深刻地指出:“什么是素养?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学习遗忘后的东西。”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从教学主体层面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的深度加工。通过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深度加工,促进学生的知识重组、思维重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让渡学生,赋予学生自主的、独立的时空。

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指出:“儿童世界必须由儿童自己去创造,真正的儿童世界才可能出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手脚、时空等,从而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更要引导学生交流、研讨。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首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联系?在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有怎样的规律?由此激发学生的猜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验证猜想时,我们不仅正向引导学生验证,而且反向引导学生验证。换言之,我们不仅引导学生举例证明,更引导学生举例证伪。通过这样的正反验证,让学生独立探究、迁移发散。通过正反验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演绎推理能力。通过这样的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精加工过程,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范式,即“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历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思维参照、思维路径,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算式变形,形成分子加分子,分数的分母应当怎样变化?分母加分母,分数的分子应当怎样变化?进而能夠对分子加一个数,分母怎样变化;分母加一个数,分子怎样变化等形成运思思路。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贯通商不变的规律、分数除法的意义等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后续学习约分、通分乃至于分数的加减法等的学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深度加工、分享对话,让学生在分享对话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实现数学自我教育。促进儿童主体内化,在教学主体层面引导学生深度加工,就能促成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深度理解。

基于“儿童本位”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方式、主体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深度探究。作为教师,要积极转变自我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不断地改进自我的教育教学,不断地改进自我的教学行为。通过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革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主人。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视角小学数学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真实世界的寓言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