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发忠
[摘 要]以单元整体教学观为指引,倡导重视课文和习作例文的激情作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发现学生习作时的困难,以学习关怀者的姿态帮助学生疏通“悱”,导在关键点;以求实效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应《论语·述而》篇中的教育思想,审视习作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习作课堂;教学效率;孔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87-02
习作是语文素养的大考验。统编教材的习作训练成体系,有梯度,层层深入,螺旋提升。教师在教学时,必然要充分依托教材,沟通课内课外,连接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热忱。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这句话来审视习作教学,颇为受益。
一、不愤不启,激发表达欲
何为“不愤不启”?愤,“心”表示“情感”,“贲”通“奔”,急走,跑。“心”与“贲”联合起来,可见本义为情感喷涌。学生不到心中情感涌动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这种情感的涌动,以文学概论课程的说法,就是创作冲动,以习作课来观察,就是表达欲。
统编教材的习作训练偏重实用性,为了便教利学,教材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设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涉及不同的题材,意图构建起学生应对生活的基本的表达能力。那么,教材给定的习作命题,学生愿不愿意写,是个首要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习作要求不感兴趣,我们如何培养他的兴趣,如何激发他的表达欲望呢?
(一)激愤在课文阅读中,启发题材勾连
统编教材在强调语文要素的同时,延续了单元主题设计。同一个主题下,一般都是同类题材的文章。以四年级上册一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自然之美”,以“地点”来观照:《观潮》写在海宁盐官镇见证大潮的壮观;《走月亮》写洱海边月夜下的乡间;《秋晚的江上》,题目就告诉我们所写的地方;《花牛歌》写充满趣味的有花牛的草地;《繁星》写在庭院里欣赏星空,在海上与繁星相对。这些课文,都呈现了“好地方”。这与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是紧密关联的。那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读别人眼中的好地方,学生又由此想到了哪些自己脑中的好地方呢?注重题材的勾连,能为学生习作选材拓宽思路。教材还往往通过课后小练笔的方式,强化这种题材勾连。比如,《走月亮》课后小练笔就提示:“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注课文的选材,勾连学生的個人经验,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重要环节。比如,学了《观潮》一文,学生赞美大潮的壮观,心中情感涌动,教师顺势启发学生:“你有没有看过类似壮观的景致?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这种勾连,正如子曰“不愤不启”,建立在激发情感的基础上,是顺势而为,是水到渠成。
(二)激愤在习作示例中,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不愤不启”的习作课堂,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非说(写)不可的表达欲,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容易投入,教师的启发引导才有意义,才容易提高习作课堂的实效。
教材的各单元选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对习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习作要求很多时候并不是与课文选材高度一致的。比如,四上一单元“推荐一个好地方”的习作提示,就进一步拓展了习作的范围,不单可以写类似课文的自然之美,也可写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游乐场,让我们流连忘返的书店……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每个学生都确确实实有“地方”可写。习作要求还进一步提示:“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不正与课文一致吗?什么地方,什么特点。所以,看似习作要求里没有提到课文,实则课文就是很好的例文。只不过,这些课文多数来自作家,太高端,一般学生只能望其项背。所以,习作教学的激“情”,有时候需要选取更接地气的学生习作或下水文。
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孙琰艳老师执教四上一单元习作时,开课第一句话:“同学们,哈尔滨的同学给大家送来一份邀请函。邀请函里有三条邀请理由,谁来读一读?”生读:“哈尔滨是一个避暑胜地,景色宜人。哈尔滨是一个赏冰戏雪的好地方。哈尔滨美食荟萃,独具特色。”师:“听完理由你有没有对哈尔滨产生兴趣?”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同龄人的角度选取示例,让学生感到,同学能介绍,我也能介绍,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接着,孙老师说:“每一条推荐理由他们还有详细的介绍呢。一起来听一听。”接下来学生听到一篇介绍哈尔滨的例文。同学能写,我不能写吗?我想,这时的学生,心中一定也涌起一种表达的冲动吧!我要说,我要写,成功的作文课堂首先有了一个成功的导入。
二、不悱不发,导在关键点
教材里的每个习作都有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材的习作提示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常会举一些例子。“推荐一个好地方”就举了古镇的例子。
如,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推荐理由可分段写,推荐理由要写充分。这是完成本次习作的目标。
习作课堂进行到此,是进一步细化指导呢,还是让学生先写教师后教?我认为这得由学情说了算。在三年级习作起步的阶段,可能需要教师细化指导,但到了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本感知能力,在重视勾连题材学习表达的课文教学之后,特别是又听或读了范文之后,先写后教,更有优势。
在某些教学课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总分段式写段落,用总分总结构写篇章,看似未尝不可,但未免偏狭。一个理由,一个段落,可以总分,也可分总,也可不要中心句但句句不离推荐理由。篇章可总分总,也可分总或总分,或者用并列式,都符合习作分段写推荐理由的要求。作前细化指导,面面俱到,似乎可以,但其中有个悖论,学生都还没有写呢,你怎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你预设的问题就真正是学生的问题吗?从这个角度讲,管建刚老师先作后教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就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教,其实,很多作文的方法,在课文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渗透了,教师应该知道学生的大致的能力水平。到底如何,就让实践来检验吧!到了习作的时候,明确了习作要求,就放手让学生写。不是放回家写,而是当堂习作。思路流畅,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可能会体会到畅意书写的快乐。某些孩子可能思路阻塞,抓耳挠腮,这正是他(她)“悱”的时候,他(她)心里明白那个地方的好,可怎么就不好下笔呢?教师本着学习关怀的态度,与正“悱”的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写作障碍,我想在学生的心中,必定涌起一股暖流,必定增添写好习作的信心。温暖情感,端正态度,绝不允许抄袭,必然帮助孩子获得习作水平的真实提高。正如子曰“不悱不发”,导在关键点,事半功倍,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举一反三,支架需有效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举了一个例子,学生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学生领悟能力太差,还是例子本身不恰当,值得考量。
举一要能反三,这有效的“一”从哪里来?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遵从教材对语文要素的安排,把握好当前语训重点,才能一生三,三生无穷。仍以四上一单元为例,单元提示里列出了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一個好地方,必然有一个好“画面”,不管是水乡小镇,还是游乐场、书店,其间的景物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令人愉悦的画面呢?从《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里,引导学生感知、想象。但要写下来,远不是感知想象那么简单,这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情把握当前的语训点。这方面,课文通过习题来指引方向,如《观潮》文后要求理清写作顺序,通过《浪淘沙》一诗,关联课文,感悟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走月亮》文后习题提醒学生重视视听,涉及搜集素材的方法,抄写生动优美的句子,领悟拟人、比喻之美妙及与读者对话的意识。这些资源,不但帮助学生提高篇章的构架力,更是训练描写力的好材料。本来,篇章构架万变不离其宗,而描写更见习作的功力。课后习题对构架力的训练还不够充分,教材的“口语交际”栏目,重点训练分条说环境问题,围绕话题不跑题,帮助学生树立清晰构架的意识,这为完成好单元习作做了更多的铺垫。教材还有更多的习作能力提升的辅助资源,如“交流平台”讲多感官感受,“词句段运用”由成语作为中心词想画面,用时间序列词写变化之景,思维引领,言语建构,审美鉴赏,文化传承(把成语看成中华语言瑰宝),不是都有了吗?语文核心素养的密码,尽在其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先学“语文园地”,再来指导习作。
重复那句话,“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一”,因为这里有习作最直接、最高效的范例。当然,这不是排斥课外资源,相反,统编教材力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这也是在实践“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复,不是不要举例了,而是说,这个例子无效,换个例子来教学生,诲人当不倦,况且,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不也是“子曰”的要义么?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