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绍会
[摘 要]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教学童话故事,不能停留在故事内容的理解上,要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语言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应从童话的反复性语言、口语化语言、拟人化语言、夸张性语言等方面引领学生学习,让他们感受童话的语言特点。这样,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为学生运用语言奠定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童话故事;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44-02
在童话教学中,从故事入手,让学生知道童话内容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复述出来,这是当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故事讲了什么学生是读懂了,可对童话语言特质的忽视,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那基于学生语言发展的童话教学该如何展开呢?
一、关注文本的反复性语言
反复说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件事是儿童乐此不疲的事情,他们越说越有劲。而童话的反复性结构的特点也恰好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吻合,是教师引领学生习得童话语言的有效途径。童话文本的语言反复常常是简单的重复,这符合儿童的言语接受特点。因此,教师从童话反复性语言的品味入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童话语言的趣味性。
(一)在词句反复中感受趣味
童话文本中常用词语重复或者句子重复的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这样的表达形式令人印象深刻,读起来富有声韵美,同时使文章所描写的事物或者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值得教师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如,统编教材一年级语下册的《咕咚》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來了,大家快跑哇!”这里的“不好啦,不好啦”主要是以词语反复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此时此刻小猴子心里的紧张与害怕。这种紧张与害怕的心情很容易使其他小动物受到感染,这为引下文出其他动物都连忙赶来凑热闹的场面做好铺垫。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让学生感受到小猴子在说这句话时紧张与害怕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在紧张、害怕或者危险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这样引导,使学生一边品味感受语言,一边创生着属于自己的语言,为今后的趣味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在段落反复中习得表达方式
段落反复是童话文本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使童话显得整齐有序、回环往复,起到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教学时,引领学生对这样的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可让学生体会到童话语言的妙趣横生,从而更乐于阅读。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一课,以“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就……”这样的形式组成段落。这种形式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之多。这一形式把小猴子下山以后那曲折而又有趣的经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同时把小猴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到底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时,在学生熟读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文本的言语表达规律,再启发学生想象:“小猴子下山以后,除了这几个地方以外,它有没有到其他地方呢?它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请大家仿照课文的样式说一说。”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回味无穷。
二、关注文本的口语化语言
童话创作源于生活,同时也为儿童更好地阅读,因此童话的语言具有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等特点。童话的语言口语化倾向比较明显。教学时,从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揣摩、品味,能使学生与童话的人物进行交流碰撞,破译童话语言的密码。
(一)品味动词的准确性
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用词准确,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有效凭借。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有这样的描写:“他们游到荷花旁边……蹲着……披着……露着……鼓着一对大眼睛。”这句话中的“蹲着”“披着”“露着”“鼓着”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把青蛙的外形特点描写得准确生动、直观形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读这些词语,然后感受到童话语言的韵律美,最后让学生说说读着这些词语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等。这样,童话那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就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品味形容词的形象性
童话语言除了动词用得准确之外,还常常用一系列形容词把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活形象地表现出来。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些语言进行品味,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童话语言的情味。如,二年级下册的《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有这样的描写:“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句子中,“绚丽多彩”是形容花的颜色的美的。教学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感受作者是怎样把门前的鲜花描写得那么美的,然后鼓励学生仿照这样的形式写上一句话。这样教学,规范了学生的语言,丰富了文本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童话语言在表达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促进学生自身语言系统的建构。
三、关注文本的拟人化语言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童话故事多为拟人体童话,其主人公包括动物、植物及其他非生物等。童话语言赋予了这些人物形象以思想、行为、语言等,从而使整个童话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愿意亲近童话,乐于阅读童话。
(一)感受童话人物语言描写的生动逼真
生动形象的对话描写是童话的常见方式。引领学生对这些对话描写进行仔细品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四年级下册的《巨人的花园》一课,作者这样描写巨人的语言:“‘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这些语言充分表现出巨人的自私。读着这样的语言,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巨人暴怒的样子,明白了正是因为巨人的自私才让花园失去了春天。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在花园里玩耍的小兔子或者是在枝头唱歌的小鸟,听到巨人的话以后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的想象训练,让学生真正走进童话人物的内心,亲身体验被驱逐、被伤害的心情,感受童话的语言魅力。
(二)感受童话神态心理描写的贴切自然
拟人化的表达贴近儿童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教学时,教师应以贴合儿童思维的方式对文本语言进行挖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文本语言的精华,使他们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理解、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一课,有这样的描写:“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为什么要卖掉呢?”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其中“愣住了”是神态描写,“他想……”是青蛙此时的心理活动。这些语言生动地把此时青蛙的心理活动展现给学生,这种心理活动也恰好是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时内心产生的真实感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时此刻老牛恰好走了过来,那青蛙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当学生运用文本的表达样式把老牛是怎样说的表达出来时,他们自然就把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關注文本中的夸张性语言
童话不仅有着丰富的想象,而且还有着适度的夸张。这种夸张主要表现在对所描写对象某个特点的夸大或者缩小上。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在烘托环境或者表现人物形象方面令人印象深刻。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这些描写进行品味感受,能使学生感受到童话语言的无穷魅力。
(一)适当夸大,凸显特点
夸张是童话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它使读者对被描述事物的特点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中夸大的语言进行品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童话语言的特点,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获得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如,二年级下册的《小毛虫》一文,有这样的描写:“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在这句话中,“九牛二虎之力”“周游了整个世界”是一种典型的夸张描写手法,充分地表明了小毛虫挪动的吃力、费劲。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尽情想象,并用夸张的语言说一说小毛虫从一片叶子挪动到另一片叶子上时,都经历了什么。这样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提升。
(二)合理缩小,幽默表达
童话作品中的夸张表达,有的是明显夸大,有的是作者有意缩小。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对这些语言进行品味,感受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以及童话语言的魅力。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文,写道:春天“小树发芽了”,去小树林里玩的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回来时已经是夏天……”这种故意缩小的表达形式,使故事显得趣味性更强,更受学生喜爱。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出相似的语言情境:“有一天,‘叮咚!门铃响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快去开门,雪孩子来我们家做客啦!小蜗牛 _________它说:“_________。”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春天了!雪孩子不见了。”这样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小蜗牛爬得慢的特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还让学生觉得幽默风趣。这样,他们学习文本语言的兴趣更加浓厚,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时候,要在学生读懂童话内容的基础上,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童话的语言表达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用童话的语言进行表达,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领略到童话文本的语言魅力,而且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