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适度性,建构师生和谐交流的课堂。通过质疑问难有限度、知识深化有限度、一课一练有限度、语言训练有限度等方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进程中,唯有恰当地把握好“度”,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适度性;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60-02
学者张庆认为,在扩展和辅助教学资源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适度性。的确如此,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适度性原则,不仅拓展要适度,课堂教学内容、活动项目等方面的设定也要注意一定的限度。这样有条理地展开教学,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才能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问有度,激活思维
学者徐江提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语文的时间很长,但是最终还是有人写不通文章,究其原因是教师将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了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合理设置问题,提出的问题过多、过于零碎、缺乏重点,从而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这样的课堂一般都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学生被动回答,展现不出师生之间的和谐性,所以不符合和谐课堂的特点。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25课《羿射九日》的时候,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羿射九日的具体过程,此时教师就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羿的形象:“大家觉得哪些句子展现出了羿的形象呢?你能找出这些句子来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吗?”有学生找到了“嗖地就是一箭”等词句,认为这些句子展现出了羿射箭的精准;有学生找到了“他翻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等词句,认为这些词句展现了羿一路上的艰辛,体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若还想让学生更深入下去,探究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特点,了解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这样的问题难度就过大了,小学生未必能理解,探究也很难深入。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度扩展,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一些神话故事,并展开对比,总结一下这些神话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神话的性质,但是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难度过大,从而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适度提问可采用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最好能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在问答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语言风格。教师可以使用一个主问题贯穿整堂课,让学生沿着主问题一步步深入下去思考,这样就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能更加自如,而且能发展思维,尝试自主提问,课堂气氛也会更为和谐。
二、深有度,最近发展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与已有知识融为一体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进行知识建构,不断去搭建新旧知识有效融合的平台,以促进学生高效接纳新知。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注意知识的传授也要有一定的限度,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有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很难回答,反而会丧失继续学习的自信。这样的课堂气氛会显得十分低沉,教学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学习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中的《山行》的时候,若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尝试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并了解意象的特点,这样的拓展涉及古诗词文化的深邃处,就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拓展的深度,鼓励学生首先围绕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尝试在脑海中再现“枫叶、白云”等意象,然后尝试将自己头脑中的画面表达出来,最后说说这样的场景能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充分考虑了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同时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能解决的。在尝试描述诗歌场景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直观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作品,并尝试留意一下古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哪些意象,在脑海中想象这些意象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合理拓展既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诗词的意境。
具有挑战性和思维张力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充满兴趣,也才会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闪耀出迷人的火花,教师在演绎新知时,必须要让课堂具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平淡无奇、毫无探究价值的课堂会使学生恹恹欲睡,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反之,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避免走向另一极端,片面追求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深度,超越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提出问题,而要让学生在“跳一跳”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从而真正体会到自主探究和掌握新知的乐趣。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交流气氛才会更加热烈,也才能真正建构出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三、广有度,一课一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涉及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内容。为此,不少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更有广度,在课堂教学中会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然而,涵盖面太广的话,学生的学习抓不住重点,也很难得到提升,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如选择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尝试引导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深入学习,这样就能避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现象,让探究更深入,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年级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唯美的文章,且充满了情感,围绕這篇课文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训练项目:探究比喻句、排比句的写作方法;思考怎样合理选择词汇,展现出景物的特点;思考怎样合理安排写景类文章的结构;怎样写出情景交融的文章。这些内容过于芜杂,若要在一堂课中全部涉及,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内容繁多,很难一次性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最适合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训练。如围绕比喻句、排比句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仿写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可先鼓励学生阅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等句子,说说这些句子为何让人觉得生动形象,而后找到“像”等关键词,并总结出比喻句的特点,最后展开仿写活动,尝试结合各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语文教学是一项比较庞杂的系统工程,语文学科的内涵丰富多彩。也正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将关联的知识糅合到文本解读中,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殊不知,小学生原本认知水平、分析能力就相对较低,这样的笼而统之的教学不仅学生不易接受和消化,同时也不易学以致用。相较而言,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指向,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围绕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展开自主学习和探讨,在小组合作的辅助下,展开新知的探究。这样操作不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由于契合小学生思维简单的特征,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更为和谐。
四、言有度,整合创新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要组织学生展开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各种语言技巧,从而自主进行知识建构。但是,语言训练若强度太大、过于频繁,那么反而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在适度的训练中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尝试分小组观察各种不同的昆虫,看看各种昆虫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然后模仿课文的形式将昆虫的生活写下来。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余地,能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语言知识整合在一起,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独特创意。此外,这样的整合性活动还能避免课堂语言训练过于频繁、零碎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在活动中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其中。“文章在说到蟋蟀的建筑能力时,用了什么方法激发读者的兴趣呢?”學生认为:“用了设问句,‘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这很好地引发了读者的探究。”“那么,你在写作的时候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这便能促使学生展现出自己的创意。
小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的欲望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语言训练中不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但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言语训练的度,不仅要注意强度适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创新思考,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独特的想法融入其中,写出更有新意的作品,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和谐课堂是师生进行充分交流,学生展开多元互动的课堂;和谐课堂是师生实现心灵碰撞,情感传递的所在;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和谐语文课堂教学中,“度”无处不在,要想构筑和谐的课堂就要注意让课堂问有度、深有度、广有度、言有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成燕娟.以人为本 注重创新 构建语文教学和谐课堂[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10).
[2] 明洪才.如何处理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度[J] 教育界,2012(26).
[3] 姚婷媛.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握好“度” [J].内蒙古教育,2016(29).
[4] 宋洪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度拓展[J].考试周刊,2017(38).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