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琼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选择那些对理解和表达有关键作用的词语展开教学。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仔细品析、咀嚼、积累词语,还要在理解词语意思、感悟情感内蕴和体会表达效果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想象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58-02
统编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设置了相关的语文要素,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目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开展词语教学。叶圣陶先生用“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来概括词语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文本中出现的众多词语,选择那些对理解和表达有关键作用的词语,引领学生仔细品析、咀嚼。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部分,词语品析、咀嚼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解、积累词语,还应指向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理解词语意思上发展想象力
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意思,一方面能为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一个词语在课文中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上下文乃至整个文本之间都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的,而在理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关注该词语与文本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联想与想象的帮助,如此,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就体现了出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词语的意思,最需要着力的是那些重点词语或者关键詞语。因为这些词语在文本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与意义,有的属于文眼,有的是中心,有的有过渡功能。这样的词语通常需要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既体会词语的点睛作用,又可以在感悟词义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带动学生对更多内容的理解。如教学《一匹出色的马》(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课)时,课文题目“一匹出色的马”中“出色”显然是题眼无疑。课文中出现了爸爸说的话:“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如何理解其中“出色”一词的意思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如果通过查字典得到“特别好;超出一般”的意思,它所指的对象就只是“一根柳枝”,对不上号呀。这时就需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了:原来这匹马并不是真的马,而是爸爸在柳树下拾的一根枝条。爸爸制造的“柳条马”出色在哪里呢?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妹妹高兴地跨上‘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这是从效果上来写“马”的出色,它让妹妹高高兴兴地自己回家去(不再需要大人抱着),而且还很自豪自己比其他人早回家。可见,课文里的“出色”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爸爸为了激发妹妹自己走回家去,打了一个新奇的比喻。这样一个新奇的比喻,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来体会。
理解词语有时候不仅需要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要理解它的深层意蕴,这时候就需要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如教学《花的学校》(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课)时,课文中有“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表达,其中的词语“跳舞、狂欢”是写花的,花的“跳舞、狂欢”有谁知道或者能懂得呢?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使不上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生活中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过跳舞、狂欢的情形,说说为什么要用跳舞、狂欢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再弄明白课文中的“跳舞、狂欢”实际上是指什么情况,是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写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白“跳舞、狂欢”是表达雨后各色鲜花竞相绽放的美景。这样的词语品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感悟情感内蕴中发展想象力
所有文章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体现,作者无论是寄情于物,还是心有所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情感内蕴,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中。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抓住蕴含着真切情感的词句,或仔细咀嚼,或还原情境,并借助想象来进行理解。
如教学《带刺的朋友》(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3课)时,课文中出现的对小刺猬的称呼有:“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对小刺猬的称呼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前提是因为秋天里“我”自己对飘香的枣子也很眼馋,所以在感觉有偷枣的事情发生时,心里对偷枣者自然十分厌恶——敢偷“我”喜欢的枣子,看“我”怎么抓住你这个小偷——这就是“我”以“东西”来称呼爬上枣树的小刺猬的原因。“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的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这是“我”后来看到偷枣的“东西”在枣树上摇枣的熟练动作,觉得很惊奇——算得上一个高手,因而对偷枣者的称谓也有了一些改变,成了“那个家伙”,起码算得上一个比较普通的称谓了,没有了恨和厌的感觉。“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是再后来,“我”看见小刺猬把散落一地的红枣归拢到一起,就地打滚让红枣全都扎在背上驮走了,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竟然产生了钦佩的感情,此时的称谓不仅在“东西”前面加上了“聪明的”,而且还加上了“小”,说明小刺猬在“我”心中是十分可爱的小动物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词语出现的环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自己在那个环境中面对小刺猬的表现,会有什么想法:首先是夜色中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枣子居然有人来偷,内心自然对偷枣者会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称谓就是“东西”,包含着讨厌的意味;其次是看到对方熟练地把树枝上的枣子摇落一地,并顺势从树枝上“掉”下来,想象也由关注偷枣者转移到了偷枣的技巧上,随之情感和称谓也发生了改变;再次是想象小刺猬收枣的独特本领,感到惊奇不已,当初的那种厌恶早已一扫而光,代之以点赞的目光来欣赏小刺猬,所以出现了带有称赞意味的称谓“聪明的小东西”。粗略地看,对小刺猬称谓的变化在文本中并不突出,但在这些变化的称谓里,借助想象力却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在阅读教学中,像“东西”这样很普通的词语,表面上并不起眼,也不引人注意,但如果其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那么就值得在阅读中细加咀嚼了。
三、在体会表达效果中发展想象力
好词佳句是学生阅读课文时经常需要积累的语言范本,之所以花时间进行摘抄积累,正是因为觉得它用得好。但这些好词佳句积累之后,学生再尝试运用时,却发现自己用了以后并没有特别的好。这就带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样的词句,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呢?说白了,这里的词语表达效果问题,光靠摘抄积累是解决不了的,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先要真正懂得文本中词语运用到底好在哪里,然后通过举一反三,在实践中慢慢习得语言的运用技巧。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2课)时,课文结束在“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上。其中的“美丽”一词,用得不同寻常,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因为课文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在写盘古用斧头劈开天地之后,“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一直坚持了不知多少年而累得倒下了。在这种顶天立地的担当中,盘古就用自己的身躯支撑着,拒绝天地再回到“混沌一片”,这里虽然没有出现对美丽世界的描写,但美丽世界的出现一直在盘古的默默期待之中。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正是他所期待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帶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在这些盘古所变化出来的世界万物中,给人最强烈印象的就是美丽的大自然。回顾盘古的经历,咀嚼盘古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可以发现,盘古的付出是悲壮的,也包含着痛苦,甚至是孤寂的,他挺立在天地之间,需要与天地同长,不能有丝毫的松劲,更不要说随便移动了,所以他最后倒下是因为劳累所致。这样的变化显然是满怀悲情的,但为什么用“美丽”来表达其结果呢?原因在于我们看到的是盘古给人类的彻底奉献,这种奉献包含着的是“无我”;对于盘古的躯体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消失,但对于他留下的结果来说又是无比伟大的事业、无比美丽的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盘古变化而来的,那盘古该是一个怎样的巨人呢?继而进一步想象“美丽”的内涵——既有优美的日月星辰,又有壮美的河山。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入领会“美丽”这个词语所具有的惊心动魄的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美丽”作为一个学生习以为常的词语,用在平时的习作中并没有什么新奇、独特的意味,但神话在结束的时候,用“美丽”来表现盘古所创造的世界的面貌,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这完全得益于前面课文丰富的想象。可见,把平常的“美丽”借助丰富的想象用独特的效果展示出来,才是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追求。
总而言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词语的时候,需要在理解词语意思、感悟词语情感、体会词语表达效果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词语学习有机融入文本内容的体会和表达手法的把握之中,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钱静.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小学语文理解词语教学方法之我见[J]. 小学教学参考,2011(16)
[2] 沈紫阳.小学语文中语境式词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06) .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