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谦
新一轮教育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思政教育不仅是政治学科教育的任务,也是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强调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教材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利用地理新教材鲜活的素材和情境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能很好地进行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新教材中呈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必修一“水循环”所列《宋书·天文志》中“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哲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海水水量的动态平衡等问题就给出了阐释”;必修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中记述了一千多年前哈尼族等民族修筑沟渠、开辟梯田,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详细阐释地理知识,宣传文化魅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能更充分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先进性和独特魅力,认识到悠久而璀璨的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感受我国發展成就,坚定道路自信。新教材聚焦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发展成就,内容丰富。如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呈现的“中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在气象探测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引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一段回忆,展示我国载人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增加了我国柴达木盆地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照片,介绍了当地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方阵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教师要把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而使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感悟人地互馈关系,树立共同体意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教材的大量材料都证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性。如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谈到“人类的家园——地球,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开篇就要求学生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行星地球”中提到哥白尼通过观测和计算提出了日心说;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讲到全球合作,共同保护臭氧层……这些材料揭示了人类发展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以及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教师应强化“命运共同体”教育,强调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为世界发展做贡献的重要性。
体验科技成果应用,激发培养科学精神。新教材与时俱进、取材新颖,呈现了我国许多科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必修一“喀斯特地貌”的活动中,教材呈现我国2016年7月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提升了我国天文观测水平的材料;在“地理信息等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中介绍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浙江温岭建成的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涨潮和落潮都可以发电……这些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科技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学精神。
高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新教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持续渗透融合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与地理学科教育相互促进、合力育人,这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