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平
[摘 要]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兴趣缺乏、内容无章、方法失当、习惯不良等问题。对此,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乐读、好读、能读、会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引导;乐读;好读;能读;会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8-0019-02
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引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阅读芬芳学生的童年,让阅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激发兴趣,乐读书
1.声情并茂朗读,让阅读与愉悦建立联系
阅读兴趣从小就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对于独立阅读有畏难情绪。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当给学生朗读时,他们的脑中就会接收到一个个愉悦的信息,就会把书籍、阅读和愉悦画上等号,从而爱上阅读。
2.利用榜样力量,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的经验是一点一滴学习模仿来的。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热爱阅读的伟大人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他们介绍给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学生身边热爱阅读的同伴、教师、家长,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积极光环对学生也会产生有利影响。通过评选阅读小明星、邀请老师和家长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等活动,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书海之浩瀚、阅读之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教育家林格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是环境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应该在班级与家庭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室里要建立图书角,张贴读书名言,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学生家里的藏书,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漂流”活动,拓宽书源,使学生有机会读更多的书。每周固定时间可进行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如好书推荐会、美文朗诵会、演讲比赛、名人故事会、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读书活動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真正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二、关注内容,好读书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表现出好奇心强、分辨能力弱的特点。他们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容易盲目,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面对纷繁芜杂的课外读物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在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教师要顺应儿童的特征,因势利导。
1.指定阅读之经典诗词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流传至今的经典古诗文,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其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抚慰心灵、滋润心扉、陶冶性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天利用晨诵、午读时间诵读经典诗词,除去熟背课标规定的75首古诗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大量积累经典的诗词和小古文。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学生逐渐领悟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感受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学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2.推荐阅读之经典文学作品
(1)以课本推荐的名家名篇带动课外阅读。
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单篇教学的壁垒,充分挖掘教材,探寻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教师可以课文为“经”,把课文作为训练项目来用,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让学生将课堂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读物的阅读中,以此串联起课内外阅读。如在教学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用一篇带读几篇,带读一本,带读作家更多的作品。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致敬鲁迅先生”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朝花夕拾》等一系列著作。“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就形成了“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它们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推荐体裁多样、内容全面的优秀课外读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符合他们口味的现代、当代经典文学作品,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低学段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绘本、优秀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有趣的儿歌等,中高学段则可以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校园文学、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经典名著等优秀读物。
三、点拨方法,能读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送给了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帮助学生架起了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
(1)精读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深度阅读,需要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调动身体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深入探索文本的字词句篇,边读边思,理解其义,通晓其理,和文本产生心灵对话。
(2)速读法。速读法是指能对所读内容不出声、不指读,快速阅读的同时进行一定深度的思考,即在迅速阅读中消化处理纷繁的信息。
(3)浏览法。即在读书时大略地看,泛泛地读,从开头、结尾,标题、特殊字句、专门用语中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明确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脉络和主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
(4)博览法。博览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在阅读中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若能在不同文体的阅读中将四种阅读方法有效地运用,就如同掌握了点金之术,就能够积累语言,沉淀情感,笔下生花,终身受益!
四、培养习惯,会读书
1.阅读与摘录同行——推出阅读摘录本
读书过程中做摘抄、做批注、写心得、写体会不仅能够积累语言,而且能够加深理解,领悟内涵,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阅读中遇到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可以动手画下来;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及时把在阅读中发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进行摘录和赏析。摘抄本上还可以开辟“过目留金”“心灵对话”等个性化的小版块,指导学生解析文本语言,赏析文本修辞,品读文本描写,进行深度阅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2.阅读与写作同行——推出作品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平时,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领悟力,鼓励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值得写的素材。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每天把捕捉到的素材进行简单梳理,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记内容长短不限。每日练笔、常写日记的习惯能在无形中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慢慢地,当学生积累了多本日记本、素材本后,再让他们把这些装订成书,他们就能用写作留住童年。
随着阅读的深入展开,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他们在阅读人类文化瑰宝时不再是过客,而终将成为阅读的主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