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出“精”彩,让略读课文的价值最大化

2021-07-09 02:03刘永民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6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略读课文教学价值

刘永民

[摘 要]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在每個单元中都设置了至少一篇略读课文。这些略读课文与单元语文要素、精读课文以及单元“交流平台” “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和习作形成了有机整体。但略读课文的教学决不能打着所谓“略”字的大旗,而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语言品味的多维角度,开掘出与单元训练要素相契合的教学价值点,以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略读课文;教学价值;研制内容;品味语言;遴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8-0003-02

统编教材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然后到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模式。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至少设置了一篇略读课文,高年级时常出现一个单元两篇略读课文的情况。这些略读课文最多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教学时间较为紧迫。因此,很多教师都在“略”字上做文章,认为学生读了课文,理解了内容,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教学,看似体现了“略”字的精髓,但却误解了统编教材略读课文的编排用意。

统编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略”处理,同时也需要有“精”的地方。只有智慧地“略”,才能彰显出“精”来。因此,教师要在“略”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发挥略读课文的教学作用。

一、精确研制教学内容,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夯实基础

统编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篇幅再长,也只能用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如果厘定过多的教学内容,很可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因此,常规性的、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内容教师要少教,甚至不教,而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的认知障碍点上,以形成一课一得的效果。为此,教师在文本解读和遴选教学内容时,就需要寻找相应的着力点,以点带面触动全文。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为例,课文讲述了蚂蚁队长在组织蚂蚁搬运粮食时,面对一块奶酪,让小蚂蚁吃完掉下的奶酪,最后赢得大家信任的故事。这篇课文中,蚂蚁队长处理问题的方法,与单元中《去年的树》《在牛肚子里旅行》中主人公的表现完全不同,这就体现了这篇课文独特的价值,即面对美食时丰富而独特的内心想法,这也完全贴合了儿童的真实生活状态。教学时,教师可以扣准蚂蚁队长这一重要角色,引导学生在课文“面对奶酪该如何处理”的特殊情境中思考:蚂蚁队长想不想吃奶酪?你是从课文中哪些细节读懂的?它自己为什么没有吃,而让小蚂蚁吃掉呢?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够从课文中学到作者丰富的想象表达方法。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课主要讲述了著名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学习“不懂就问”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于当时的环境不甚了解,尤其是课文最后“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一句,还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讲解。由于过去私塾讲究的是师道尊严,教师并不鼓励学生追问,与现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大相径庭。缺乏这样的认知,学生在解读这篇略读课文时,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真正将学生内在的认知空缺弥补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文本内容形成一脉相承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素养的不断发展。

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无疑都是精准的,既考量了文本自身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从学习略读课文的角度,确定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教学精力集中在需要着力的地方,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组织语言品味,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明确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的品味和感知,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亘古不变的追求。这种价值定位,即便是在略读课文中也不能例外。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将自己从精读课文中积累到的阅读方法联系起来,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聚焦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独特而有新鲜感的词语,积极探寻其中所蕴藏的表达秘妙,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与体悟,让略读课文也能成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生长的重要平台。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这篇略读课文为例,教师可以从这个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出发,将教学精读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所积累的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迁移到这篇略读课文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和运用契机的提供,而要想真正理解难懂的词语,还需要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交给学生,以加深他们的认知。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语段中“丰收的歌吟”和“暖暖的叮咛”这两个词语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感知:这两个词语原本是表达什么的?现在作者却用来表现什么?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其实,这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并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的学习中,早就已经运用过了。此时,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适度地点拨,为学生指明一个方向、开启一扇大门,而真正理解的过程,则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知,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之中。

再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一课中,作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先后介绍了独角仙、蚂蚱、花大姐、复眼等四种不同的昆虫,表达了自己对昆虫的喜爱。这就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即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昆虫时融入了自身的情感。这一层表达的诀窍,学生需要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取。如在介绍“花大姐”时,课文中就有这样的语句:“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原本,课文中已经对这一昆虫定性为“害虫”,但作者依然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好像将其当成朋友悉心关照一般,一直在劝告被誉为“花大姐”的瓢虫改改口味,尤其是开头的“我说”二字,看似漫不经心,却奠定了一种和谐、友好、平等、亲切的对话基调。

这样的语言表达,如果沒有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学生就很容易忽略,而无法真正走进文本语言的内在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在把握略读课文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开掘出其丰富而独特的言语内涵,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基。

三、精当遴选教学策略,为略读课文的教学保驾护航

统编教材中每一篇略读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与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以及板块构建成了一个相对有机的整体。因此,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扶到放的教学模式,不仅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而且可以将更多的阅读策略进行迁移运用,扩展到所有板块的学习中。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形成一种认知,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要将其看成是精读课文学习方法运用和巩固的载体,从而在单元内部形成感知体验、方法获取、巩固运用的循环模式。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同名作品的结尾部分。课文内容篇幅较长,加之又是节选原著的一个板块,学生阅读起来难以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作为略读课文教学的引领者和点拨者,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引导学生阅读《海的女儿》原著内容,让学生了解小人鱼为了追求爱情,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其二,引导学生将全部身心和意识浸润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置理解性的支架,如“一开始,小人鱼就发现了什么?”“小人鱼知道公主和王子结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吗?”“小人鱼又是怎么做的?”……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学生就能站在整篇文章的角度,对节选的课文内容进行感知与思考,同时也能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串联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再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这篇略读课文为例,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语句”。单元中前面的精读课文已经出现了多种难懂的语句,在课后习题中也设置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这些难懂的语句。这篇略读课文主要描写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在课文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送家里人出门后,庆龄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候着。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谈不准。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很显然,这句话总体是在描写宋庆龄的耐心等候,但后面两句话似乎与这个中心意思关联不大,这就成了课文中难以揣摩的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移角度:作者是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描写宋庆龄的“耐心等候”,而在描写过程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一会儿……一会儿……”这个语句,表面上看似乎显得不够耐心,但正是在这种不耐心的情况下,还一直坚持等待着,其实更是一种耐心的表现。如此具有思维含量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是具有难度的,教师运用转换角度的策略进行点拨,就能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略读课文的教学决不能打着所谓“略”字的大旗,而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语言品味的多维角度,开掘出与单元训练要素相契合的教学价值点,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略读课文教学价值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