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琴
【摘 要】中学德育必须创新,如以经典诵读为呼吸,浸润学生;以情境班会为平台,滋养学生;以现实印证为契机,锻造学生。因为经典文化和情境中活泼、新颖、形象的一面,恰恰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经典文化和情境中“高效、快捷、无痕”之特点,恰恰是对“霸道、尖锐、刚硬”之无效德育的有力回应,因而颇受师生的青睐。但愿,中学德育能够以这样的创新面孔出现,但愿与此相关的德育人生能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延伸到未来和更大的时空内。
【关键词】中学德育;摇曳生姿;经典诵读;情境班会;现实印证
时下,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德育中存在着“说教严重、命令过多、强硬尖锐”等弊端,“远、大、空”比较严重,“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只是‘知的表层体验”。这样的尴尬和费时低效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重建一种周全、大气、创新的中学德育体系。新的课改视角和时代强音下,中学德育必须基于学校实际,必须基于當地实际,必须基于学生个人实际,以“细、小、实”的角度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必须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一些情境的、无痕的、自然的方式进入其内心,找到进入心灵秘境的路径,并发现真相,发现“冰面”下的真实,找到可以突破的且值得一试的路径,可以奏效的并且经得起检验的方法策略,如此才有可能打造摇曳生姿的活德育。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因为形式的活泼而打开的德育版图愈广阔,愈能让他们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中学德育必须创新载体,应该以经典诵读为呼吸,浸润学生;以情境班会为平台,滋养学生;以现实印证为契机,锻造学生。
一、以经典诵读为呼吸,浸润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经典作品,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光芒能够照亮学生,达到警醒、淬炼、滋养的效果。某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蕴含着的文明养分,应该成为中学生精神成长所需的“维他命”。时时诵读这些经典,创新它们介入到中学德育生涯中的方式和路径,或能起到奇效——不经意间就醇厚了道德、抚平了心灵、慰藉了情感。中学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优秀经典文化开发和传承的重要性,组织摇曳生姿的经典诵读活动,使之助力于中学学生品性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1.主题班会时播放视频《“三字经”熏陶下的小公民》:尊老爱幼、谈吐文雅、礼貌待人、家国情怀……然后引领学生或顿悟、或辩论、或写体会。教师可以趁机拍摄,做作美篇,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让正能量充盈在更大的时空内。
2.进行“国家认同感”经典文章读后感演讲活动,或绘本表演“国家认同感”方面的内容,或者把其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句子创编成《家庭、亲情与群体》的故事让学生表演等等。
3.实践活动:请同学们诚实地填写自己与“国家认同感”不相符的现象,并整理为一份“不理性埋葬清单”。学生自由讨论如何与这份“埋葬清单”告别?(制作为书签夹在经典作品中,以此天天警醒自己;把“清单”埋在学校操作的某个幽静处,意味着永远与“不理性”告别……)
瞧,面对闪闪发光的传统优秀文化,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主动创新——融读读、背背、议议、辩辩、演演等为一体,一反往日默读背诵的呆板形式。自然,这样的变化也就带来了效果上的事半功倍。有家长言:“自从孩子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以后,懂得孝敬我老人家了,说话文明靠谱了,有了责任感了,做事让人放心了……”的确,当书里的文字“活”起来,道德认知和生成变得轻松高效而又意蕴十足——经典中的优秀因子不再束之高阁,不再在尘埃中沉默,而被学生活泼泼地吻醒,并且那么鲜明地作用到学生身上。
随后的“埋葬清单”告别活动,则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不仅仅是道德认知上的由此及彼,也是行动转化中的由此及彼,有的孩子可能会归纳出:“我在‘亲师友方面做得不够。”有的归纳出:“我在‘敬长辈方面做得不好。”有的归纳出;“我在‘勤有功方面远远不够”……现在,学生要与这份“埋葬清单”告别,不论采取哪一种告别方式,但这种仪式感,这种众目睽睽下的团体氛围,都将给予学生特别的影响。从经典文化的传承再到“埋葬清单”,实际上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从情感体验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不知不觉间哺育了一颗道德的种子。
二、以情境班会为平台,滋养学生
“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所谓“载歌载舞”是指德育不能空转,而需要创设浓浓的新颖活泼的道德认知情境。比如可以通过“网上祭英烈”、模拟法庭、“洒扫应对”、“日行一善”活动、防沉溺网络主题班会、“我学会了科学防疫”主题班会、“社会责任感”主题班会等等,让孩子们的德性认知与活泼泼的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学生在“载歌载舞”的主题情境中明理了、开悟了、成长了,并在更广的层面上和一个特别的高度上得到多重滋养、锻造和提升。拿“祭奠英烈”活动来说,不用到实地,在网上就可以朗诵诗歌、敬献花圈、讲英雄的故事、留言转发活动等等,在一个更博大、更快捷、更高效的时空内,演绎德育的精彩、多姿与厚重。
且看以下网上留言:“革命前辈,你们的诸多事迹都是我们的‘精神钙质所必需的‘维他命。”“我们的安逸是你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怎能不认真学习?”“对比一下,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辅导员组织学生选出“网上祭英烈”最佳留言佳作几份,在校园的适当地方张贴,并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和优美的动画背景做成美图发布在学校微信群、班级家长QQ群、钉钉群或其他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并受到触动,形成连锁反应,让红色基因、文化基因、文明养分和教育底蕴充盈在更大的时空内。
除了“网上祭英烈”,还可以开展“后疫情时代理性应对‘信息过载”主题队会、“巧解‘心疫”校园心理剧、“文化自信”体验式团体情境活动等等,力争让“开放、自主、多姿”成为中学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特色。
从理念上的开放到内容上的开放再到形式上的开放,隐含着我们对于中学德育一种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期盼,那就是:相对于静态的单项灌输而言,主题情境自身的魅力,能够更高效地助力于学生的道德生成、品性纯化和情感滋养。或许,什么形式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其间德育路径的创新、学生品性的纯化、德育版图的拓展,才是中学德育中更加重要的境界。为此,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一个创设情境的高手,能够借助各种技术创设摇曳生姿的情境;一个引领对话的高手,能够引领学生与先烈对话,与现实对话,与精神品格对话,以此打造别样的德育情境新天地。
三、以现实印证为契机,锻造学生
都说“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会还你十分精彩”,此话果真不假。比如,上述活动中有关“传统优秀文化”的诸多活动,关于摇曳生姿的班会活动,的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精彩。现实中,我们真的能做到文明待人吗?从今之后真的能与不文明告别吗?我们真的能在文化的浸润中变成一个有道德的、有底蕴的、“金子般”发光的人吗?的确,很多东西仅仅挂在墙上还不够,仅仅把不文明“埋在土里”或“烧掉”也不够,我们必须在鲜活的现实中加以印证。于是,引领学生进行道德印證,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德育中必不可缺的趋势。
如播放校园中遵守规则的视频和不遵守规则的视频。让学生对比讨论:其中有哪些行为让你感到很和谐、很舒服,哪些行为让你感到很讨厌?然后进行现场“实话实说”活动:A、周围没人监督,但规定此处不能钓鱼,你会钓吗?B、某个不知名的野生动物烧烤后有特别的美味,你会不加选择就去吃吗?C、考试时,如果你的好朋友有一道题不会做,你会帮他吗?D、明明是红灯,但看到车少,也看到已经有人“逆向而行”,那么,你会跟着“闯红灯”吗?
上述活动中,让学生就学校周围遵守规则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亲自印证现实中的具体例子,隐含着我们德育中一种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种假设,那就是:相对于口头上的直接灌输而言,身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认知和判断,以及在这种现实印证中蕴含的德育契机,能够更好地滋养和锻造学生。而且这样的现实印证不针对具体的个人,不隐射某个人的隐私,坚决阻止揭露与互相揭露,在轻松、自由、快乐中向前挺进,因而能够高效地、大面积地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
教师应经常性把道德认知和现实生活进行深度对接,并以此引领孩子们把现实印证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认知过程。教师不是布置了、开展了、活动了等就谢幕了、完事了、结束了,而是进行长时间的、从内到外的跟踪、反馈和矫正:中华经典文化背了不少,现实中做到了多少?古诗词演讲比赛进行了多次,现实中是否变成了一个儒雅的人?讲文明、讲和谐、知荣辱、懂责任等等,是否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学校和德育老师应经常性进行这样的反思,正所谓:“多一些跟踪,有机会发现;多一些深入,有机会拓展;多一些反思,有机会改进。”
从经典文化育人到情境氛围创设再到现实深度对接,因为理念上,立德为本,树人为先,因为经典文化、情境和现实印证中活泼、新颖、形象的一面,恰恰是孩子们感兴趣的;经典文化、情境和现实印证中“高效、快捷、无痕”之特点,恰恰是对“霸道、尖锐、刚硬”之无效德育的有力回应,因而颇受师生的青睐。但愿,中学德育能够以这样的创新面孔出现,但愿中学生,能够沉浸在这样的场域中沐雨重生,但愿与此相关的德育人生能够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延伸到未来和更大的时空内。
【参考文献】
[1]林巧霞.让礼仪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9):51.
[2]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3]刘尚洪.基于儿童视角的德育创新[J].学周刊,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