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如今有关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课题中,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在学生中影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尤其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更是将环境教育纳入到了关于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中。本文结合了笔者在教学中对于环境教育的一些理解,探讨有关环境教育如何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技巧,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教学;地理课堂;环境教育;渗透教育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生产生活的需要,关于环境与人类生存和谐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尖锐。从长远看,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做到人类与环境的和平发展。而环境教育,正是以此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的环保意识。随着环境保护概念的发展与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概念也成为了当前主要的教学组成部分之一。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不再以应试教育为全部。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触到环境教育。是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行业的大势所趋。而初中地理课程,不仅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地理知识,让学生正确的了解到自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更是需要向学生灌输保护环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竞争能力,为了应对新的生存挑战与新的教育形式做准备。
(二)实现环境保护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依旧严峻,为了实现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宣传,更需要让后代子孙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正确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环境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后,接受环保理念。让学生将来走进社会,成为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之后,依旧能够自发的爱护环境,实現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节约下更为珍贵的能源。
(三)是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生动展现
教学改革是近年来初中教学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素质教育框架下的教学改革,不仅强调要在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上加以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求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对于地理学科来说,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本身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说,环境意识的培养与环境道德的形成本身就是教学改革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探索的重要板块。地理教师应当依托于自身扎实的地理教学基础,挖掘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这都是地理学科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由之路。
(四)环境教育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究其本质而言,环境教育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而解决好人地关系本身就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环境科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科学,地理学科所提供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式也是环境科学的基础。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最终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得到解决,这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因此渗透环境教育,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渗透的基本依托,也为环境教育的渗透赋予了可行性的价值。作为一门以人地关系研究为主线的科学,地理学科与以发现、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环境科学存在极强的一致性,在区域性问题的探索、具体方案的提出等方面也拥有极强的交叉性。总体而言,人地关系的主线架起了自然与人文领域沟通的桥梁,也使得环境教育这一交叉性极强的教育得以有效渗透。
三、如何在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大部分学生感觉初中学习生涯枯燥,是因为以往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教师只能尽可能的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提高知识储备量。即使只看如今的教育现状,大多数教师也只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庞大,而无法去顾及、去设置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环境教育的时候,自然是无法打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当前的教学阶段,需要改变教学的方式,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结合比较出名的《后天》、《2012》等灾难电影,生动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因为环境、气候的变化而造成的严重危害,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更好地结合课本,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与生活紧密联系,提供保护环境的迫切感
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极大程度上的降低学生对于环境教育的陌生感与排斥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环境污染与防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地污染与防治措施展开讨论,具体的去研究当地的各类污染排放与治理情况。还可以亲自进行如水源过滤与净化的小实验,或者是播放教学视频。进行充分而具体的讨论,拉进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
(三)积极的开展课外实践
实践检验教学虽然是综合性要求较强、教学活动开展比较困难的教学方式。但却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枯燥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记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检测,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加入环境教育,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索环境保护方法的热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从而在日后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切实履行环保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素质与竞争力。
(四)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所有学科最为基础的教学阵地,也是各类教学方法应用的先行区,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渗透,仍然需要紧密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地理教材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善于应用教学艺术,为传统的独立课堂赋予环境教育的新特征与新价值。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环保教育的目标,并思考如何将这一目标融入阶段性的内容中去,既不能过度重视单一的知识内容而忽略了环境观念的传递,也要尽可能地避免因融入过度“突兀”而流于形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尝试运用趣味化、“接地气”的语言使得环境教育内容的渗透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使得学生真正认可环境保护的核心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化為自身的价值观念。
(五)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乡土地理教学体系建设
前文所提到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主要是从教学形式上对初中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渗透进行了分析,这两种教学形式的融合实现了课上、课后教学的联动,总体上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环境问题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创新教学形式的基础上,也应当有意识地实现环境教育的“接地气”,基于地理学科的教学资源,运用更加清晰、直观的语言与情境进行环境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这就凸显了校本课程开发与乡土地理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地理资源,综合考虑现有的地理教学体系,组织针对性的开发建设,以保护家乡环境为起始环节,充分挖掘本地区的环境教育因素,使得学生在头脑中牢牢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
具体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乡土地理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首先整合现有的地理学科资源,例如科学馆等,思考如何将这些硬件设施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在“全球思考,本地行动”的目标引领下,也应当将本地区的校外资源纳入教学资源的整体框架中来,结合乡土环境的特点,从本区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入手,使得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家乡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引导其尝试应用地理学科的思路与所掌握的内容加以解决。例如,初中的地理教研组可以组织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专项工作小组,为学生深入调查本地区代表性生态区域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示河流入海口所拍摄的照片,其中污水纵横、垃圾遍地的情况在多媒体平台上一经展示,就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触动。同时,学校应当在课外活动时间设置了地理课活动,前期以环境问题的统计方法、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为主,为学生实地调研奠定基础;接近尾声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访水源管理局,思考当前管理手段的局限性。在经历了层层递进的探索之后,很多同学都可以针对这一实际问题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表示拦海大堤的建设有问题,使得海水流不通,出现了死水情况;也有同学表示入海后的大坝临近工业区,因此每天有很多大型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岸环境等等。这些观点虽然略显稚嫩,但是却来源于最真实的地理调研,也是学生融合环境思想与地理学科知识所做出的实践尝试,这种聚焦于乡土地理的校本课程,可以达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效果,使得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一物一景,也为其在长远发展中主动延伸到保护全球地理环境提供基础。
四、结束语
想要完成环境教育对初中地理课堂的渗透,需要教师去对当前死板的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以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论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的过程当中,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才能在日积月累之中,逐步将学生培养出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罗榕婷,段丹.高中地理教学中达成环境教育目标方法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4):10-11.
[2]黄跃美.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