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读与思细品诗与词

2021-06-20 01:58王建兵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比较阅读诵读

王建兵

[摘 要] 古诗词在初中教材中所占比例增大,通过诵读与诗歌比较阅读,能雕琢文与人,增强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 诵读;诗歌;比较阅读;生命成长

在古诗词的学习与品悟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放眼自我与自然,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最有情感温度的诗词语言叩击心扉。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哲思素养与诗性境界。师生在积累与熏陶中逐步走向求真、觅理、向善、崇美,“行走”在古诗词里,感受文学之美,达到审美共育。

一、诵读赏美

古诗词的学习需结合音、形、义,发现汉字的字形特点,欣赏诗体结构之美;根据汉字的字音,注重从平仄、押韵、节奏、语气等方面体会音韵之美;理解拓展汉字的字义,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而这一切,没有诵读,就走不进古诗词的世界,到不了语文的彼岸。诵读既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更是让学生爱上诗词、被诗词浸润的有效方法。

以七上第一单元的四首古诗词为例,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四言古诗,诗人将海上壮阔之景与自己的凌云壮志相融合,一唱三叹中抒发了内心的情怀。“洪波涌起”之“涌”,声调激昂,气势澎湃,既见水势之淘淘,又见内心之汹涌;“水何澹澹”之“何”,在拖长延缓的诵读中,既有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又能吟咏出自我的渺茫之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相似又有变化的表达中,写出了海的博大、胸怀的博大,读来朗朗上口,蕴含自然的奇趣与人生的见解,本来没有生命的海有了诗人的个体性格与魅力。末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与诗的内容无关,但却暗含了诗歌的声韵美,在抑扬顿挫中传达出诗的婉转与诗人的志向。古诗词对声调、音律、格律的要求,读来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学生能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与积累。

诗词传递丰富或幽微的情感,配乐朗诵则能使抽象的文字审美向直观的听觉审美转化,叩击心扉,更快地酝酿出情感,走近作者,融入诗歌。以《观沧海》为例,可选用自然江海之声来配乐,或以广博壮阔、心怀天下的激昂之曲作为背景音乐。《天净沙·秋思》可选用琵琶、二胡等器乐营造孤独感伤、荡气回肠的古风意境。古诗词的学习,宜以音乐为桥梁,感受诗人的脉搏与情感。

二、比较探趣

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整合主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关联性的文本,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整体,进行古诗文的物象、意象、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诗文探究,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不再是一种应试‘利用'的敲门砖,不仅仅是一种‘使用的交际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享用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引导学生探索古诗文的深度,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阅读古诗文的积极性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进而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以这四首古诗为例,多维度比较阅读的子项很丰富。有《观沧海》与《次北固山下》中海与江的场景比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中,“其”均为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海”与“江”都孕育了新事物,可见,“日月星汉出于海”“海日江春两岸阔”,江、海同样广阔,诗人都具有博大开阔的胸襟。相似物象,是自然广博的表征,更是吞吐诗人气魄的指征。还有《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思乡主题的比较阅读,前一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乡”一“雁”直抒胸臆;后一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映照天涯,又留给读者一个哀伤却不言自明的游子的背影。不同的思乡人用不同的文学语言与文学样式编造了相似的思乡梦,色彩斑斓又个性鲜明。还有李白诗中的“明月”与曹操诗中的“日月”、王湾诗中的“海日”的比较。曹王二诗中的日月,更多的是眼前之景,是大自然、宇宙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与江海的互相衬托中,“日月”展示自然的魄力,同时也传递诗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是从自然中孕育出了人的理趣。而李白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分明已将明月拟人化,明月不仅是自然的,更是“我的”,是独我一人的知己,了我意、抚我心、慰我情。通过比较得知,不同诗人的笔下,相同物象有不同妙用。还可拓展延伸几首李白的其他明月诗,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等,我们会发现,将月拟人化是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奇思妙想,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月的钟情与寄托。再延伸其他诗人的明月诗句,又会有新的感悟: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出了明月与潮水的活泼与交融;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月的空灵、景的清幽、人的高洁;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道尽了离人的思乡之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乃诗人的知音,照亮前路,也照亮归途;苏轼慨然寻问“明月几时有”,则蕴含了天地悠悠的宇宙意识。通过梳理诗歌与比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明月”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是极为广阔的,明月意象承载了古人太多的思乡怀人的情感。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也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之间是有承继关系的。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保留和发展了这种审美意识,就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比较稳定而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句入手,比较阅读勾连相同点、比较不同点,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异同,感知不同诗作的特点与不同诗人的风采,由感“他”情到生“我”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锻造精神,教学走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三、精琢成器

钱理群说:“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热情,生命的活力。”古人对真与美的执着追求,他们的大宇宙观,会通过“古诗词”潜移默化地养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诗詞连接过去与现在,启迪未来,诗词中的隐性留白与显性的意境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思美,领略诗词的意境与理趣。

“美玉非天成,妙手巧雕琢”,解决了字义词理,描摹了画面,揣摩了情感,还可以进行生命与哲学意识的诗意追寻,融合古今智慧,提升审美情趣。

中学阶段的诗词作品中,不难发现李白苏轼喜欢徜徉山水,“入世”的坎坷客观上驱使他们走向更广袤的大地,知识分子的主观精神追求,历来又是儒道释互补。一己的生命既不可恃,宇宙的大化又不可及,导致了高洁之士无可排遣的孤独心境,但伟大的诗人,又能在孤独中结出璀璨的文学之花与人格之花,这是他们对生命本体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样被选入七上教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李白“寄心与月”的深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明月”对李白的深情,都可以看出李白不孤独,他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万物中,追求人的性灵与物的性灵的平等相处,这是对物的重视,更是诗人表达的对人性的解放。

春季,物象的变化、生命的节奏最热烈。杜甫在落花时节的江南逢李龟年,慨然而叹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好一个“落花时节”!繁华不再的季节、繁华不再的时代,关于人生的思考,对于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负重与感伤,让读者生发出“外物悠悠,怆然涕下”的认同。前文中谈到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引导学生了解文人对月亮的感情,还可以引导他们发现乡土情结对士大夫的影响,生命意识与根文化流淌在诗词里,流淌在诗人的血液里。对诗歌深度的解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宽与延展。又如七上选到的另外三首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歌:《秋夕》《七夕》《鹊桥仙》,讲的是天上的故事,表达的却是人间的情操。诗人们的心灵与宇宙的生命息息相通,由个人的身世体悟人生的真相,再用人生的体悟指导现实的生活。

阅读诗词的高度,是阅读古人的深度,也关乎学生成长的厚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雕琢作品,雕琢诗人,雕琢自己,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成长为更好的人性善良、视野开阔、心灵自由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明华.语文的享用与工艺[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凤.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无痕教学润泽生命[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比较阅读诵读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