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蒙蒙
【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音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活化”小学音乐课堂,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活化”;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201-02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尚浅,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采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音乐教学,会使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学习,最终也难以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音乐课堂教学,并在教学环节导入适当的情境,组织适当的活动,那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基于此,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就如何“活化”小学音乐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实践策略,供广大音乐教师参考。
一、“活化”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是人表达情感、抒发情绪的方式,可以用来表达喜、怒、哀、乐、忧、思等各种情绪。对有情感的人类而言,音乐无疑是释放压力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音乐教学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成为个人学习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每个音乐作品都是针对学生当前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编排的,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材,小学生年龄还小,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大部分都活泼好动,若按教成人的方法一五一十地教他们,即使是用很动听的音乐,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活化”小学音乐课堂,活跃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1]。这样不仅能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控音乐节奏,提升音乐鉴赏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活化”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一)借用身体律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音乐表达不只是通过乐器,自然界的声音也不单单是通过乐器来表达的,借用身体也可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甚至比乐器的演奏效果更真实。身体律动就是一种神奇的演奏方式,用身体来演奏特殊的音乐,不仅简单易学,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轻松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力度以及速度,进而获得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如教学《大雨和小雨》这一乐曲时,由于曲子本身就是通过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编排而成的,所以用身体律动来教学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先把学生按雨前、雨中、雨后划分成几个小队,然后分别告诉每队要演绎的声音和动作,并让每个队伍单独练习拍腿、拍膝盖、咂嘴、叩击手掌、摩擦手掌这些动作,几分钟后再让他们根据指令,通过这些动作演奏音乐,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能完成一场音乐会[2]。学生通过亲身演绎,会感觉仿佛自己刚刚营造了一场雨景,感悟到音乐的神奇,进而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编排舞台音乐剧,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普遍存在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等特点,而传统的示范教学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灵活组织课堂活动,把音乐教材中的一些音乐剧改成舞台剧,并给学生划分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教学《大鹿》《十二生肖》和《懒乌鸦》等乐曲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增进他们对曲子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为他们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3]。
(三)创设适当的音乐情境,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音乐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趣为教学目标。音乐教材中的曲目好多都是贴近生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感情基调,需引入必要的情境,在音乐课堂中同时调动学生的口、耳、眼等感官,使他们沉浸在音乐中[4]。如教学《柳树姑娘》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观察柳树的形态,在课上问学生柳树美不美,是不是像一个美丽姑娘,甩动长发,翩翩起舞。学生会积极响应,并赞美柳树。然后教师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柳树在不同场景下的美图,搭配播放这首曲子,问:“那我们把柳树姑娘的美妙歌声表达出来好不好?”这时学生会带着欣赏和喜悦的情感把歌曲唱出来。这样的情境能促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很好地演绎音乐作品。
(四)联系生活,“活化”音乐课堂
教育源于生活,音乐教材中的好多歌曲也都取材于生活。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如教学《放风筝》《堆雪人》这样与学生的游戏活动有关的歌曲时,因为学生基本都亲自参与过放风筝和堆雪人的活动,很熟悉这样的情境,所以教师可以先问他们当时游戏活动是怎么进行的,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情况玩的,跟谁一起玩儿的,当时心情如何等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时很多学生会积极发言,当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后,再利用多媒体为他们播放相关视频,他们会很主动地学唱,对情感和节奏的把控也会更到位,如此教师就可轻松地教会学生这些
乐曲[5]。
(五)课堂导入,引导学生与歌曲产生共鸣
音乐教材中包含大量生活元素,只不过教师需要认真总结分析这些生活元素,并在课堂上做好导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再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到乐曲氛围中,这样他们就会很容易掌握。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乐曲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和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景象中,加深他们对春天事物的理解。之后把这首欢快的歌曲播放出来,学生的兴趣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学生也就会被带入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很自然地提升对乐曲的感知力。其次,歌曲贴近生活实际,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一乐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妈妈多年来为家庭的付出进行思考,感受妈妈的辛苦,产生对妈妈的深切敬意,进而与歌曲产生共鸣,强化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实际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小青蛙》这一乐曲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模仿活动,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歌曲氛围中,学生通过亲自模仿能很好地理解乐曲本身的情感。
(六)拓展生活元素的應用,推进音乐课堂“生活化”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蕴含着很多教学素材。教师若将生活中的教学材料收集起来并应用到教学中,就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吹树叶作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万物皆可发声,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提升学习音乐的热情。如教学《小蜜蜂》这一乐曲时,教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室创设成蜜蜂自由活动的场所,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室中自由活动,并模仿小蜜蜂飞舞和采蜜的样子。这样把游戏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轻松愉快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音乐教学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素材,并适当加以应用,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知识无处不在,要想“活化”音乐课堂,就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课堂导入和课堂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学习,促使他们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节奏、曲调,更好地利用音乐表达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欣颖.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J].好家长,2019(21).
[2]崔英花.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快乐教学的实践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3).
[3]赵娟.关于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上旬),2019(1).
[4]张琳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2).
[5]李征.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三韵”特色的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