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摘 要】和其他科目不同的是,语文拥有与生俱来的诗意特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重构充满诗性的教学,将这种诗性融入学生心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性成长的一块沃土。语文教师要对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充满信心,怀着诗人的情怀去创设美好的课堂氛围,指引学生在文学殿堂中挥洒诗情,在朗朗诵读声中品味诗趣,在真诚对话中呈现诗意,深切体会语文学科独特的美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性;教学;回归;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01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审美的,充满情调的。的确,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最具审美和情感的特征,天生和诗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习者如沐春风,潜移默化,生发出与心灵相通的生命体悟,流露出真、善、美的思想感情。特级教师王崧舟希望语文教学变为具有诗性的存在,这也是所有一线语文教师所追逐的梦想。但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看,诗性离学生越来越远,功利的教学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就应呼唤初中语文诗性教学的回归。
一、初中语文教学“诗性”缺位的处境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快餐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克艳在《浅谈应修人诗歌在当下的意义》中指出: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文学日渐被挤压到社会边缘,而诗歌更是处于难堪的生存状态。当下,是精神倦怠、诗意缺位的年代。诗歌评论家杨斌华在他的《上海民间诗歌发展的观照视角》中指出:倘若没有诗人的高蹈蹁跹,城市与乡村显然是让人感到孤寂的,同時,民众的感情会渐渐变得枯竭,校园文化也难以摆脱一些不良影响[1]。陶冶性情的文学社处于缺位状态,以尖子生为主体的重点班随处可见;才华出众的“校园诗人”难以寻觅,“手机控”则司空见惯;墙壁上的喷绘图像以及文字虚浮空洞,民众失去了劳顿后灵魂上的安抚;学生会失去想象力,失去展现自我才华和智慧的机会。因此,让“诗性”重新回归语文教学,重视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让语文教学绽放出理应具备的诗意之美,可谓当务之急。
二、初中语文诗性教学的回归重构对策
(一)伴随音乐挥洒诗情——促使感情发生共鸣
音乐本身凸显着浓郁的抒情特征,最能陶冶感情。文学和音乐虽被视为不同的艺术范式,但其审美情趣与表现方式上有不少相通的地方[2]。因此,语文教学时,恰如其分地运用好音乐,不仅可以渲染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和文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好音乐,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气氛。具体而言,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挑选相匹配的音乐类型,让学生在诗意的环境中学习,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在音乐的熏陶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启诗意的语文学习之旅。如执教《散步》时,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故乡的云》这首歌曲,让课堂从一开始便沉浸在诗意的气氛中。这首歌曲的曲调能在较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感情,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倾听时逐渐感受到这种平常生活中流淌的亲情。教师还可以一边播放背景音乐,一边让学生朗诵课文。在背景音乐伴奏下,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课文,不只从字面对课文涵义有所了解,同时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能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更深切地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
(二)通过朗读品味诗趣——促使思想发生共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必修课“古代诗歌”板块的古代诗文阅读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师应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朗诵的习惯。同时,新课标就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板块提出的教学要求如下:采用多元化的渠道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赏析,尤其是强化朗诵在诗文学习中的作用,通过朗诵让学生亲自体会并感悟课文所刻画的形象以及营造的意境,从而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熏陶,审美获得愉悦;建议不定期地举行诗文诵读会。朱自清也在《论朗读》中突出了朗诵的重要地位:无论是语文教学领域,还是文学艺术领域,朗诵都无疑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地位[3]。教师应高度重视朗诵在教学中的地位,尤其是诗歌的诵读。
由于诗歌鉴赏属创造性突出的、精神层面的活动,相对音乐这种通过外在手段调动学生诗意情感的方式而言,朗读是学生直接参与文本的“二度创作”,即亲身感受诗歌流露的真情实感。通过吟咏诵读,读者能感悟诗歌的情感取向以及审美理念。可见,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创造性地体验、品味、评点作品,还能帮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汲取文化的、精神的以及品格的积极元素,从而发掘人生的诗性境界。换言之,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学生可以从艺术层面的享受升华至灵性的熏陶、精神家园的构筑,从而凸显诗歌通过艺术范式发挥独特艺术教化的作用。如在《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诵读法当作关键的教学方式。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诵读,目的在于读通诗歌,读准字音,了解诗歌的内容。第二步,小组诵读,需把握好诗歌的语气、语调和内部的停顿,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第三步,请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其余学生则边听边想:呈现在你眼前的狼是怎样的形象?第四步,全体学生一齐诵读,进一步感悟狼的形象,品味诗歌中最能够体现出主旨的诗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的学习逐渐进入佳境,从而调动起师生互动的教学积极性。不需要太多的探析,只需反复诵读,学生就能明白作者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人的力量、与大自然相比人的渺小、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出的人性。
(三)借助对话呈现诗意——促使交流发生共鸣
除以音乐和朗诵的方式来展现诗性盎然的语文教学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使用诗意的语言,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细节。完善的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心态产生潜在影响,进而改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若要强化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使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和教师的对话中学会使用文雅而精致的语言。当然,这种诗意的教学语言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不同的课文文本特点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教学对话中,师生通过交流能产生诗意的共鸣。如教学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时,教学语言宜凸显与该词风格相吻合的纵横千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又如在教学李煜那首具有婉约风格的《虞美人》时,按照该词所流露出的意境和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学语言应凸显出典雅、别致、伤感且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特色。当然,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学语言的沉稳和灵动之间应有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样精准的拿捏,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时间孜孜不倦地努力和锤炼。
(四)植入诗化语言——浇注课堂诗情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艺术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诗化语言是我国传统语言艺术,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诗化语言,它是诗性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如果对诗化语言进行比喻,那么语文课堂是整个树干,诗化语言是点缀树枝的花朵,只有融入花朵的点缀,才能让整棵树看起来不突兀且具有美感。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植入诗化语言,开展诗性教学,既能完成新课改要求,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内涵。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只有教师重视诗化语言和诗性教学,才能将诗化语言美的气息散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展开声情并茂的阅读,并且强调关键字词。阅读中可以结合一些古典琵琶乐曲,让学生沉浸在琵琶曲悠扬的旋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白居易的现实情况和琵琶女沦落的原因。教师调动起学生对诗的阅读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挖掘这首诗表达的意境和掌握诗化语言,为诗性教学的回归奠定基础。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的灵气和情感,让其融入诗中世界,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化语言,学会表达诗化语言,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诗化語言,既要做遣词造句的引导者,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诗性阅读的习惯,通过诗化语言将课堂变得更有诗意,让诗意成为学生内心的骄傲,师生共同构建充满诗意的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要求学生能解题,而是通过学习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据此,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诗性”缺位的基础上,从音乐、朗读和对话三个方面提出重新建构初中语文诗性教学的回归策略,以多途径、多方面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斌华.上海民间诗歌发展的观照视角[N].解放日报,
2016-1-2.
[2]申咏梅.美学语文,诗情课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3]朱自清.论朗读[M].上海:开明书店,1945.
On the Regr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Juanjuan Zhang
(Fengdie New District Middle School of Zhouqu County,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nsu, 746300)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other subjects, Chinese has its own poetic features. Therefore, Chinese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reconstruct the poetic teaching, integrating the poetic into students hearts, and making the Chinese classroom a fertile soil for students poetic growth.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be full of confidence in the words with vitality, creating a beautiful classroom atmosphere with the feelings of poets, guiding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poetic feelings in the palace of literature, tasting the poetic interest in recitation, presenting the poetic flavor in sincere dialogue, and deeply experiencing the unique aesthetic feeling of Chinese.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poetic; teaching; regression; 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