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响诗意浓 校园耘耥尽春秋

2021-05-30 10:48朱玉忠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诗文育人实验

朱玉忠

在仪征实小这所百年老校里,“赏柳”一直是个恒久的话题,老校区的池塘边、操场旁,群柳摇曳,师生津津乐道;新校区,一进门便见九株柳树“一老八幼,和谐相生”,常引人驻足凝望、深思。说起柳树,总绕不开一个人,那便是实验小学的老校长、特级教师陈秉章先生。陈秉章先生是“栽柳人”“池边看柳”的缔造者,“门前思柳”的守望者。陈秉章先生就像那株老柳树,虽已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关爱后辈,引来“万条垂下”的教研繁茂。我1987年来到实小工作,从一名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感受着陈秉章先生的教育情怀与治学风范,更感受到他对后辈学生的殷殷期许与悉心关怀。陈秉章先生的谦逊、坚韧,似清泉,似清风,滋养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时刻保持警醒,不敢懈怠。

一、谦逊包容,静待花开

陈秉章先生面容清瘦,无论何时,慈祥的微笑永远挂在脸上。做校长时,他一路带风,只要不出差,永远奔波在校园中,与教师说说话,与学生谈谈心。他说,在学校里,他的心才安定,与师生拉拉家常,他很愉快。退休后的20年间,他依旧奔波在校园中,虽然脚步慢了,但是课堂上那满头银发、侃侃而谈的样子仍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陈秉章先生是谦逊的,对每一位教师都给予了充分尊重。虽然是特级教师,是校长,他从不用学术权威、行政影响力去压制不同声音。老教师们因生活琐事、教学工作争论时,便会“找陈校长评评理”,从陈校长办公室出来,矛盾已烟消云散。年轻教师愿意找他听课、评课,他的脸上永远挂着“陈秉章式”的微笑,静静地听,不时地点头应和,偶尔插上两句询问,结束时再来一句“有新意,再钻钻”,更让年轻人激动不已。每当我公开教学后,陈校长总是笑盈盈地夸上几句“有进步”“又有新突破”,我往往激动半晌,有时又觉得似乎没陈校长说得那么好,想得那么深。为了不让那双笑盈盈的眼睛失望,我就再扎进书本去阅读、思考、探索,期待下一次公开教学做得更好。

若干年后,当我也成为校长,去年轻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时,我也逐渐明白了陈校长的良苦用心。谦逊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力量,它能直达人的内心;包容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它将多方智慧、力量融合汇集。陈秉章先生虽是教学权威,却能包容一线教师的观点,哪怕是不同的声音;他对年轻教师关怀呵护,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求新求变。在这样温馨的校园中工作,教师心情愉悦,乐于在三尺讲台求索思进。学校的教师队伍总是生机勃勃,人才辈出——丁雪飞、张秀花、杨广祥、郭仕红、丁宏喜、田英、姜金芳等一个个特级教师、省市级优秀班主任崭露头角,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既个性鲜明,又朴实、扎实,带有鲜明的仪征实小特质。

二、坚定坚韧,许身孺子

陈秉章先生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勤勉扎实,孜孜以求。因历史原因,实验小学南院产权复杂。陈校长广泛调研后形成报告,向政府汇报,寻求人大支持,最终为实验小学的发展扫清障碍。1996年前后,江苏省启动“省实验小学”创建工作,他虽临近退休,但依旧忙碌奔波,寻求各方支持,让实验小学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我想,这就是陳秉章先生的教育情怀——甘洒热血为学校,许身孺子终不悔。

陈秉章先生常说,教育像耕田,有它的规律,揠苗助长贻害无穷。这么多年来,实小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古诗文辅读实验”启动时,小学能不能学文言文、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等曾引发各方关注。学校课题组在反复讨论研究后,坚信小学阶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文化积淀、思想熏陶,便顶住压力坚持实验,从一个班逐渐扩展开来,终于将“古诗文辅读”打造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品牌项目。

从学生视角看问题,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这就是陈秉章先生给我及实小同仁们的教诲。于是,我们策划“少儿艺术节”,20年不间断,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活动,小舞台,大梦想,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启动“带着梦想远航”毕业典礼,让学生牢记母校嘱托;“相约枇杷树”让普通的采摘活动变成课程,让分享扎根学生心田;“一本好书的旅行”播下阅读的种子,从班级到校外,从仪征到新沂,甚至到外省如安徽、四川……教育不再枯燥,因为有爱,所以课堂变得温暖,学校充满生机。陈秉章先生退休20多年,依旧不忘学生,不忘教育,只要学校有需要,学生有需要,语文学科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倾尽全力。

办学校就要办有根的学校,有根的学校才是有品位、有生命力的学校。陈秉章先生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广泛调研,为学校制定发展方略。省教委的文件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后,陈秉章先生汲取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语文领头,沟通渗透,协力育人,和谐发展”的教改计划,走出了一条仪征教改之路。“语文领头”的实践引发我们对“古诗文辅读实验”的再思考,对“新形势下诗文育人如何深入”这一问题展开研讨,奏出了古曲新弦又一章,为新世纪的诗文育人实验指明了方向。“协力育人,和谐发展”的思想则逐渐生发、凝练为学校校训中的“协同”,成为学校发展之根。围绕“协同”,我们将学校办学愿景提炼为“精神栖息的家园、幸福成长的乐园、放飞梦想的天地、文化交流的窗口、追求创新的学校”,作为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我从陈秉章先生那里汲取管理智慧,相信教师,依赖教师,坚信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变革的第一动力。我们从调研入手,在学校发展脉络中寻找精神力量:在对“乐仪书院”溯源中,提出“重仪式、重仪节、重仪表”;重读老校歌《晨会歌》,坚定为国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校区建设之际,我们坚持楼宇建设与文化设计同步,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取楼名、建雕塑、布长廊,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共同打造有故事、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

三、教研科研,且行且思

著名教育专家朱作仁先生在《世纪末的思考:教育理论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为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要提倡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又是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者……教师直接参与研究,可以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效率,在教育体系的基层产生变革的动力和活力。”

在教育实践中,陈秉章先生十分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在1990年前后,他率先在学校设立教科室,主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让广大一线青年教师进入“双重角色”,在小学教育一方园地上勤奋耕耘,自由驰骋,演活了全校教改“一台戏”。他鼓励教师不当“教书匠”,争做“教育家”,对教育科研成绩出色的教师在精神上予以鼓励,在物质上予以奖励,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将教育科研成绩列为重要内容。对教学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学校倍加珍惜,采用“引水养鱼”(即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或“送鱼入海”(即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缩短培养周期。陈秉章先生还通过组织、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精兵强将。

陈秉章先生率先垂范,做“双重角色”的实践者。他学习《实践论》,改进作文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退休,从认识与表达、练文与育人、命题与指导,到读写结合、游戏作文、立体作文,他边实践边研究,一步步走进作文教学的自由天地。他著述的《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一书,是一本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著作,杨九俊先生说它是“基础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熠耀出炫丽的创造性火花”。

“古诗文辅读实验”坚持30载,更是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典范。1985年,实验最初在一两个班级中自发进行。读古诗文在小学阶段是否可行?能否在更大层面开展?这些都需要做出回应。于是,陈秉章先生在中央教科所申请实验立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滕纯、张田若等来校指导,实现自发活动到理性实验的转变。1999年,在陈校长的指导下,学校又提出“古诗文启蒙教育活动化实践研究”的新构想,着眼于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自我发展,把以读背为主的课堂辅读变为自主创新的诗文吟诵,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沟通,课内外、多时空、多形式主动愉悦地在活动中学习的过程。正因为有坚实的课堂实践、系统的理论研究,“古诗文辅读实验”方能历经30年而不衰,从一校一班发展到扬州市全面推广,并在省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教育永远是鲜活的,新问题不断出现,新理论不断生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需要时间,需要思辨,需要思维的碰撞。“乐仪大讲堂”给一线教师以舞台,讲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个人的“草根”经验,激活教师群体智慧,燃旺研究热情,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双重角色”的实践者。

“许身孺子终不悔,校園耘耥尽春秋”,这是陈秉章先生简朴的卧室里的一副对联,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一辈子扎根学校,情系学生,矢志不渝。

春风吹过,柳叶更绿了,那细柳在老树的深情注视中,舒展身姿,茁壮成长!柳树的故事还会在仪征实小传唱,或许还会有新的版本、新的故事,我想,这也正是像陈秉章先生一样的教育前辈们所期望的吧.!

猜你喜欢
古诗文育人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做个怪怪长实验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