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新走向

2021-05-30 10:48郑颖娜李维民
学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郑颖娜 李维民

摘要: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早出现在2015年全国新课标试卷中,这种基于建构主义“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测评方式,突破了传统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的话题随意性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两个局限。五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制日臻完善,驱动方式更显丰富性和多样化,写作任务更加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历史文化语境中“立德树人”,这积极回应了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驱动方式;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改变了传统高考语文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的命题形式,在还原生活情境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于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向,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和价值取向。任务驱动型作文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师生和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这对于2017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和2019年秋季在全国六省市投入使用的新教材都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和先导性。近五年全国卷在坚持任务驱动写作的基础上,命题不断调整和创新,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和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不断发展创新,写作任务驱动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当前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背景材料往往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文化热点,在保证逻辑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调整和重构。命题者往往为考生创设出一个社会生活情境,借助于情境驱动、文体驱动、对象驱动、内容驱动、思维驱动和情感驱动等形式,运用有效的驱动指令规定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套作和宿构情况的发生。这样,让最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得以落实,真正培养和生活实际相关联的语言交际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2015-2020年高考全国卷写作试题基本内容和任务驱动方式的变化。2015-2016年命题的情境设置主要以与考生自身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成绩提升、职业选择、人格修养等方面为主,有的甚至还能够体现出直接采用新闻报道的色彩。任务驱动方式较为简单,命题者主要采用文体驱动、对象驱动这些简单明了的驱动方式。例如:2015年全国II卷作文试题关注了之前媒体报道中的当代风采人物的评选活动,三位人物中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业,老王爱岗敬业,成就“大国工匠”,小刘酷爱摄影,留住生活的美好瞬间。这些材料都涉及到考生的职业规划、人生理想等生活实际的问题。命题者设计了“你认为谁更有风采”的写作任务,写作对象清晰明确,驱动指令简单明了,这与更加注重表达性的传统非任务写作存在本质区别。

但是以2017年为分界线,高考作文的驱动方式和题目内容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容驱动、思维驱动、情感驱动,这样更加深层抽象的驱动方式明显增加,与高中学生思辨性、审美性这些核心素养相对应的驱动方式逐渐增多,体现出命题方式更加多样化,成熟化。2017年全国I卷任务指令要求是: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三个,同时形成有机关联。2019年全国I卷任务指令是:面对本校学生写一篇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体现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2020年全国II卷和新高考I卷在创设出一定的写作情景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作文的主题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和“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要求考生紧密围绕所给定的主题,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作文主题本身就是聚焦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很明显,在这些高考写作任务中文体驱动、对象驱动、内容驱动、情感驱动、思维驱动、主题驱动等多种驱动方式得到综合运用,写作任务的情境设置也提升到了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层面,命题者创设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也更为宏大和深刻。这种调整折射出命题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二、落实课程标准,写作任务积极回应“核心素養”的发展理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这项权威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和实施途径做了详尽的阐释。其中特别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这是制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编写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考语文测试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特别是在近五年的高考作文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这种趋势值得关注和思考。

2018年全国Ⅱ卷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和思辨能力,积极回应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方面的“核心素养”。作文材料是二战中的真实故事,既富于趣味,有蕴含哲理。其中包含的就是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理论。试题材料意在引导学生突破表象,探究问题的实质;打破惯常的思维模式,还原那些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真相。这些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考查是对思辨维度的核心素养的回应和落实。2019年全国II卷作文材料回顾了近代中国百年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几个重要的节点,更加侧重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从五四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科学的春天、“强国有我”的誓言,还包括对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展望,在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的的时间发展脉络中,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爱国精神的不同审视中,考生获得的是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对青年人必须承担的歷史责任和使命的思考,并且还需要一代一代人持续接力奋斗。2018年全国I卷从2018年这个关键节点回溯,世纪宝宝所经历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成长的共同记忆,厚重的历史就是这些孩子们成长的基础和土壤。把它写进时光瓶,留给未来的青年人阅读,命题者采用了带有幻想和浪漫色彩的表达形式,在高考作文的发展中非常罕见,体现了独特的审美特质,在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作文选择宏大视野,体现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之下,也体现了对考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考查。

当然,高考作文最终是以语言表述的形式呈现出来,直接考查的是在具体任务情景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着眼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这个素养。语言、思辨、审美、文化等四个维度,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写作任务发展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三、弘扬文化自信,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导向

从以上表格明显地呈现出前后两个阶段高考作文考查价值导向的变化趋势。2015-2016年前一阶段的作文试题价值导向重点关注的是交通规则意识的培养,职业规划和人生成长的选择,语文素养提升、教育方式的反思和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引导考生从日常生活开始,逐步培养健全的人格,明确发展方向,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从2017年开始,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和改革开放等国家民族层面的价值导向出现在作文题中,侧重于引导考生站在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审视自己应该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2017全国I卷、2018年全国I卷,2019年的全国I II卷,无论是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世纪宝宝的历史使命的传承,还是劳动精神的培养和传承,还是青年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上的历史使命和担当,都体现了时代主题。2020年全国II卷和新高考I卷作文主题本身就是聚焦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全球各国共同抗击疫情,当代青年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考生完成这些写作任务本身就是思考和回答面对新冠疫情,当代青年应该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是作为零零后的青年学生成人大考,这些都非常明显地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显然,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导向的调整和重构是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也是对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积极回应,这将会不断持续和发展。

(作者:郑颖娜,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教师;李维民,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