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敏
摘要:课堂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与理解深度,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创设出更加生动灵活,且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导入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30-0109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在学习新课时,学生首先需要进行自主预习,对本节内容有系统的把握和理解,整理出基本的知识框架。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小节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课堂导入的策略,让学生再次对预习过程进行回顾,看看自己在预习课本时是否存在一些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或是在构建知识框架时有没有存在问题的地方。同时,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学习的深度,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破。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课堂导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运用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导入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获取一些基本信息,以此为根据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省去不必要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策略
教学开始前采用课堂导入是十分必要的,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导入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也会让教师得到不一样的信息。在课程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规划,选择最合适的课堂导入方式。
1.由旧知识导入
历史是一门知识点繁杂且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前一阶段学习的知识往往与新知识有着极大的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发现各个章节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并用各种方式,例如列表、对比、总结归纳等将整个教材串联起来,形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各种总结与归纳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作为导入。例如有着相似性质的历史事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某一事件,它的历史背景,发生年代,产生的影响以及性质等等,然后再正式进入新课教学。在学习新课时,教师也要随时让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总结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
由于历史事件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联系与影响,教师在进行課堂导入时,还可以选择一些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学生在之前就已经学习过汉武帝的一些改革措施,了解了其基本影响,现在需要再次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来看待这一内容。在学习这一小节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汉武帝曾经有过哪些改革措施,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接着让学生着重讨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以及作用等等。在对本节内容有了基本的把握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正式进入新课的学习,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这样由旧知识导入新课教学的方式,能让学生很快地回忆起基本的知识点,学习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并做到知识体系化。对教师而言,帮助学生进行回顾之后再正式开始教学工作,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由情景导入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明白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它所造成的后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后人应该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和经验。但是很多历史事件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很难切身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身处其中,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采用由情景导入的方法,将历史事件编排成简短的小故事,或是找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逸闻趣事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先对这节课要涉及的人物与历史背景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教师再正式进入新课教学,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再花费时间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寻找不同,以此体会文艺复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它主要对人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教师给学生讲一个有关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艺复兴开始之前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存在了。
情景导入的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难理解、知识点较复杂的章节,学生不能很好地产生共鸣,对知识存在疑问的时候,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课堂导入的方式有许多,教师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更适合学生的课堂导入方式,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点的深入探究与理解。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还能让教师从学生的反应中判断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237400)